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中國崛起對台灣衝擊加劇,台灣長期被排除在國際組織之外,未來兩岸若缺乏溝通共識,將面臨更嚴峻挑戰。
中國崛起,不論其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領域的實力,都已對全球造成衝擊。 面對全球政經版圖的變化,去全球化聲浪不斷,歐、美、日、俄等大國積極進行區域經濟與戰略布局,南亞、中亞各國也都捲入大國角力中。台灣和大陸一水之隔,經貿依存度高,雙方經濟層面既競爭又合作,中國崛起,台灣該必須認真看待、面對與了解,籌謀因應之道。
殷乃平
鄭崇華
王伯元
朱雲漢
左起趙政岷、薛琦、邱正雄、余範英、許嘉棟、朱雲漢、陳添枝、黃榮村、林聖芬
許嘉棟
陳添枝
薛琦
總統蔡英文19日接見由美國前國防部長艾斯培(Mark Esper)。艾斯培指出,台灣國防政策包括大膽提升國防預算、發展不對稱戰力,也包括延長徵兵跟兵役,增強後備戰力跟動員能力,一定要讓美國領袖跟政治人物在華府看到台灣人捍衛自己的民主,全球民主陣營也會支持台灣。對此,專家認為「熱心有餘」且「脫離現實」。
繼中國恆大後,中國大陸房地產問題,引發連鎖效應,至少有上百家以上的房地產公司倒閉。近日「爛尾樓」事件,已蔓延20多省。金管會緊盯國銀曝險程度。
《經濟日報》社論指出, 以目前兩岸的氛圍,ECFA當然不可能深化擴大,但至少應掌握現有的貿易利基。政府因應措施如果還是一成不變,繼續停留在鼓勵國內消費,提供出口補貼,治標而不治本的格局;不但損害台灣產業的利益,更達不到分散出口的目標。
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本週將啟程赴美,出席美國與台灣在戰略安全上的重要對話「蒙特瑞會談」(Monterey Talks)。據指出,隨著美國防疫措施的鬆綁,顧此行將增加在美國的停留時間,並可望與美方高層有較多互動機會。而因應中國軍事威脅升高,國安高層透露,今年「蒙特瑞會談」除了軍售議題,也會針對實戰訓練進行討論,台美防衛合作更趨於緊密。
北京近期強調對台灣海峽享有「主權權利」,並宣稱台灣海峽「不是國際水域」,可能是為了對其在必要時刻,採取武力犯台時的合理性進行鋪墊,以進一步警告美方,不要過度操弄台灣問題。
綜合媒體報導,中共軍方近幾個月在與 美國 軍方的會晤中,多次宣稱 台灣海峽 不是國際水域,引發拜登政府的擔憂。我外交部昨嚴正駁斥中國「謬論」,強調台灣海峽是國際水域,適用國際法的「公海自由」原則。陸委會痛批中共企圖將「台灣內國化、海峽內海化」,完全違反國際法及台海事實現狀,我方及國際社會不予承認、絕不接受。
美國主導的印太戰略中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實現對華中長期戰略的「遏華」和「以台制陸」為目標。中美之間的競爭早已經超越了經濟層面,美國傾向於以其擅長的制裁、結盟、操縱地緣政治等手段達成目標。兩岸學者投書表達看法。
編按:民進黨政府主打台美關係友好,而顯少看見兩岸溝通,無礙將台灣推上烽火前線。拜登近日更對外高調承諾,會軍事介入防衛;拜登對防衛台灣的三次發言,是故意失言?王健壯教授提出質疑,寄希望於美國的變與不變,難道是台灣的唯一選擇?
返回議題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