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國際永續準則委員會(ISSB)26日公布環境、社會及治理(ESG)的投資準則,這是ESG歷來第一套全球申報標準,將影響企業在財報揭露的資訊,包括揭露氣候變遷如何影響業務,也藉此防止企業「漂綠」。
雖然東京電力公司表示,含氚的廢水排放前會先用海水稀釋百倍,每公升含氚量不到1500貝克,是日本境內標準的1/40,危險性較低。但排放計畫仍引起福島漁民與周遭國家擔憂,擔心核廢水排放可能對漁獲及生態產生影響。
內政部地政司在5/16預告修正《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以下簡稱《非都》),預告中指出,為配合加速推動國家綠能政策發展,由經濟部公告為綠能發展區之農牧、林業、養殖及國土保安等使用地得依《非都》容許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施」,且不受 660 平方公尺限制,未來光電覆蓋可達 70%、甚至可走農地變更設置 90% 光電。
6月5號是世界環境日,由多個民間團體組成的「能源轉型推動聯盟」(能轉盟)宣布成立「淨零轉型地方連線」,邀請六都及各地方議員共同響應,並呼籲淨零不是光靠中央就能參與,地方政府的角色也至關重要,希望各縣市政府應盡快提出淨零相關地方自治條例內容。
在各種海洋議題上,海委會如何建立正確的國際觀、強化處理國際事務的能量及提升全政府海洋意識、全民海洋素養,引領社會風潮,並得以統合其他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是海委會必須思考的首要課題。
持續10年關注台灣企業轉型,台灣董事學會7日呼籲,企業應加快「從董事長一人決定,到董事會專業共治及決策」的經營轉型,脫離「神山經濟」迷思,聚焦「百岳經濟」,由百岳經濟龍頭企業帶領台灣跨過策略轉折點,引領下一波的產經成長。
台灣董事學會在年會上發表《2023台灣董事會白皮書》,點名2023年是台灣的「策略轉折年」,存在五大警訊值得注意,包括主力家族企業走向衰退、供應鏈產業面臨全球局勢動盪挑戰,以及缺工缺料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