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雖然防堵疫情是目前台灣當務之急,但是空污的問題也不能忽視,雲林六輕長期以來,被當地居民視為是空污主要來源,縣政府邀請專家和六輕代表,討論能源轉型問題,初步決定,六輕最慢要在4年內,停止使用燃煤轉成天然氣,不過要使用燃氣,就勢必得在雲林蓋天然氣接收站,為了避免像桃園三接引起的藻礁爭議,縣府要求六輕,不論是對於環境或是居民的安全,都一定要仔細評估。
高雄市捷運黃線連接亞洲新灣區、都會核心區、澄清湖以及鳳山、五甲、前鎮等,路線總長約22.91公里、設置23座車站,可與紅線、橘線、環狀輕軌及台鐵各增加2處軌道轉乘站點,合計軌道運輸轉乘點共19處。
政府推動淺山山坡地種電,第一個大規模案場選在屏東枋寮石頭營,達103公頃,由於當地保有二戰重要文化資產,民眾黨立委蔡壁如今天與在地團體呼籲政府,立即檢視現有案場生態文資衝擊,公開水土保持計畫,並重新檢討太陽能開發的區位選擇,讓綠電開發與生態、文化資產、地方發展能共存共榮。
即便近年來許多國家宣示碳中和目標,不少跨國企業也紛紛向零競逐,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仍在持續增加。國際期刊《自然》最新研究指出,要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C的碳排額度,可能會在10年內用完,之後產生的「碳債務」需由「淨負排放」來補償。
雖然在疫情期間,成大社會科學院等單位仍透過線上方式,邀請全台各地的產官學研與NGO團體,昨天一起參與環境結盟論壇活動,希望未來能以更有效的方式,打擊破壞環境的犯罪行為,其中第4河川局提到最近因為各地垃圾焚化爐的年限紛紛到期、處理費用大增,使得很多垃圾都被倒在河川,需要環保單位從源頭管理做起才能杜絕。
台北捷運環狀線「最後一塊拼圖」東環段被視為內湖交通唯一解方,今天首度進入環評初審,全線地下化設10站,行經內湖、南港、信義、松山、中山、文山等重要精華區,環評委員擔心東環段通過北部人口密集處且貫穿基隆河下方,建議進入更嚴格的二階環評但遭北捷拒絕,委員決議補正再審,要求補充交通衝擊、空汙影響及工法安全分析。
基隆協和電廠更新改建,台電規劃要填海造陸興建我國第四座天然氣接收站(四接)引發爭議。雖然台電強調,填海造陸面積已縮減1/3,但地方居民及環保團體仍質疑,台電未詳細評估替代方案,執意要活埋海洋生態,替海送終。
中油破管污染清除後勘查,墾管處稱「墾丁海洋生態油污危機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