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人權

美國國務院今天公布報告指出,中國利用龐大網軍和低階外交官網絡,「操縱和主導」不立自己的的全球輿論。早在本月初,法國國際廣播電台就已 報導 ,美國資安公司 麥迪安 (Mandiant Corporation)指出,至少有72個假訊息網站以11種語言進行親中大規模政治宣傳。種種跡象顯示,假訊息宣傳戰不僅如病毒迅速傳染,而且已朝多語、多元發展,迅速國際化。

連日各界因數位中介法吵得沸沸揚揚,NCC 在21日緊急發布新聞稿表示,該法僅為草案初版,尚未提送到行政院與立法院,所以沒有「需要撤回」的問題。數位中介法草案內容為何?是否危害言論自由?各單位與民間企業反應為何?以下為完整整理。

國家通訊委員會( NCC )日前公布《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引起各界關注,對不刪假訊息或管理不當者,最高可處 500 萬元罰鍰,引法議論; 18 日舉辦第三場公開說明會,多數業者對該法表達了不安,認為法令制定不清,政府可以用個案管理單方面「想管就管」。法案還未上路,就引發管制言論自由質疑,學者更憂心將衝擊數位經濟發展。

「 18 歲公民權」修憲案公民複決,即將年底與九合一大選同時舉行,面對 965 萬張同意票高門檻,支持該政策的政黨,近期內紛紛呼籲選民領票支持。民進黨更大動作在 17 日舉行「民主前進挺 18 」記者會,身兼黨主席蔡英文總統指出,台灣要跟上世界,透過修憲讓世界看到台灣對民主的信念。

蔡政府高喊居住正義,並通過居住為基本人權條款,但過少的社會住宅根本無法滿足市場上龐大的需求。

以王道為理念的施振榮先生,針對目前紛擾的社會現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與提醒,不論是哪一個領域的領導人,都需從「六面向」來看待事物的總價值,在「有形、直接、現在」的顯性價值外,更要重視「無形、間接、未來」的隱性價值。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6/29通過《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納管Dcard、YouTube、Meta等業者,並規劃25億元成立「財團法人」專責機構,遭外界質疑網路戒嚴、管制言論。在野黨齊聲要求NCC退回草案,民眾黨更提出將該法重新擬定,並更符合歐盟《數位服務法》(DSA)精神的數位治理法案。

世新大學客座教授王健壯指出,海內外政治人物陷入論文風波已非新鮮事,但往往隨著事件發展陷入兩方陣營口水戰之中,回歸討論論文審查本質,有抄襲沒抄襲,真偽立判,應不會有模稜兩可的仁智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