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舉辦「東吳企管財經講堂」第五季第四場次,主題是「政府財政新幻術!無上限財政赤字與新貨幣理論?」與會專家學者都認為,為振興經濟「被迫」大量印製鈔票,是不得已的做法,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以後會由後代子孫來還的。
房價居高不下,引發民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昨日排審立委所提各版本的《房屋稅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囤房稅),財政部長蘇建榮指出,囤房稅不是解決高房價問題的萬靈丹,財政部會在3個月內提出修法評估及報告與地方政府溝通的結果。
《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撰文指出,隨著各經濟體擺脫疫情,各國央行要做的工作相對簡單,只要針對性的援助。全球金融危機後過早實施的緊縮政策絕不能重演,在需要財政支持的地方,支持必須慷慨,緊縮措施也必須適度。
美國債務大限將至,但國會兩黨仍僵持不下。美國財長葉倫(Janet Yellen)5日警告,如果國會未能在兩周內解決聯邦政府的舉債上限問題,美國發生債務違約可能讓經濟跌入衰退。
蔡政府執政邁入第六年,根據財政部國庫署日前公布資料,六年舉借債務已近2兆元,如今再加上攸關五倍券的紓困振興第四次追加特別預算案,以及未來即將推出的軍購特別預算案,蔡政府舉債預料將超過前朝馬政府;今年度的總舉債額,更高達6,000多億元,創下十年以來新高。
外媒報導,美國距離史上首次聯邦債務違約,可能只有數周之遙:這一天可能發生在10月19日前後。
東吳大學巨量資料管理學院講座教授,前行政院政務委員於《中國時報》撰文指出,「勞退」制度轉型非常困難,一是政府找到特別的財源,來解決整個體系的破口問題,二是即便如此,通常必須配合給付的降低或是費率的增加,前者並溯及既往,。勞保改革,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今年不做,明年會後悔。
國立台北大學前校長、前財政部長、余紀忠文教基會會種籽營導師何志欽,在2013年出版的「國家為什麼會破產」乙書推薦序中提及,「國家破產」距離我們很近,舉「好債」進行基礎建設等用途,不但創造經濟效益,甚至帶動經濟成長,提高國內生產毛額(GDP),再造乘數效果。反之,只會惡化國債問題,導致「壞債」的沉重壓力拖垮國家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