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赤字提升 恐債留子孫

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舉辦「東吳企管財經講堂」第五季第四場次,主題是「政府財政新幻術!無上限財政赤字與新貨幣理論?」與會專家學者都認為,為振興經濟「被迫」大量印製鈔票,是不得已的做法,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以後會由後代子孫來還的。

東吳企管財經講堂講堂是由東吳大學法商講座教授陳冲擔任主持人,東吳大學企管系教授劉美纓擔任引言人,與談貴賓包括東吳大學講座教授許嘉棟、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吳中書與麥格理證券分析師許世德。

劉美纓指出,COVID-19之後,全球多國經濟停擺影響政府稅收,甚至還需提升財政支出來刺激經濟,包括美國、日本、歐盟等,都提出龐大的預算金額來紓困,如美國在2008年金融海嘯前國債突破10兆美元,2021年達28.4兆美元,逼近法定上限,使政府債務占GDP比率達136%,創下二戰後新高紀錄。

她認為,傳統經濟理論認為,政府支出應追求預算平衡,若過度舉債,使國家財政陷入危機,但現代貨幣理論(Modern Monetary Theory,MMT)邁向主流,其觀點是擁有發行權貨幣的國家,可以不管赤字,透過舉債解決社會問題。但全球能源緊張,通膨來臨,政府說通膨是暫時的,你覺得真是如此嗎?

許嘉棟說,MMT都是政治人物在主張,且幾乎都是左派的政客,沒有先進國家的央行主政者在主張,他個人體會,為何歐美認同QE(量化寬鬆),因為傳統管道不通,銀行的錢放不出去,為了振興經濟不得不這麼做,但做了央行還是很緊張,是戒慎恐懼在做,如果看到通貨膨脹不對勁就要改變政策。

吳中書表示,很多國家是美國採取什麼政策就跟進,當美國採寬鬆貨幣政策,各國就跟進,但印鈔票的代價,赤字會大幅竄升起來,值得我們思考。

他認為,目前國際要處理的問題,是貨幣供給要逐漸下降,股票上漲造成資產上漲,造成所得和分配不均,加上各國成長差異與對技術掌握力不同,會產生問題。

吳中書也預期通膨明年中會慢慢趨緩,但貨幣及政策引發的後遺症,是日後要注意的。

許世德說,最近看到中國大陸有很多暴雷,問題就是大陸的主要資金是來自房地產,你資金不斷抽走,地產業就有資金的問題,它們的地產業都是要短期獲利,一個開發案超過三年就會有問題,如果一直賣不掉,沒資金來源就完了,而高利息也會吃掉你,所以有那麼多地產公司出問題,不過,中國大陸已開始處理這些問題了。

陳冲認為,MMT貨幣理論是一個名詞,不是說好或是絕對不好,各國一些政客喜歡,因為金融海嘯和疫情,有時候被迫必須採取不得已的政策,但不能說現在的貨幣政策都是對的。

相關新聞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刊登一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兩位醫事人員的投稿,文中討論台灣護病比高、過勞、低薪、...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