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建設

近期國際原物料價格上漲,影響部分公共工程進度,工程會主委吳澤成指出,為利公共工程順利推動,工程會已就物價波動提出因應對策,也將持續關注並隨時反應。

為對抗氣候變遷,各國積極投入綠色能源建設,在發展潔淨能源的同時,專家呼籲應多加重視供電較為穩定、低碳排的水力發電。

拜登政府周二宣布,如果政府推出支持性的政策,到2035年太陽能可望供應美國40%的電力。

聯合報十五日探索新聞報導流標現象,反映了當前營造產業實況。公共工程每年花費公帑四千餘億,是近五分之一的國家總預算。整個營造業每年營業額則超過六千億,流標對公私部門的影響,也就不難想像。

氣候變遷和全球暖化帶來的嚴重乾旱,除了直接導致水資源和山林野火的危機,對仰賴河流與水壩的零排放水力發電也造成衝擊,甚至迫使部份國家更加依賴化石燃料。

環保署擬將石化業、鋼鐵業等明文納入空品惡化時應配合強制降載減排的對象,AQI大於150時,須減排10%。

環保署今天公布14屆環評委員名單,半數委員為上屆留任,環團表示,開發派為多,沒有太大亮點與新意,認為這份名單「應該是官方滿意的名單」。

水利署長賴建信希望透過視訊會議,中央地方更加緊密合作應變,將災害影響降低至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