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正義

立法院全院委員會9日召開,進行大法官、司法院正副院長被提名人資格審查;其中大法官且為司法院長被提名人蔡秋明,對於司法改革願景,他表示台灣的司法困境就是工作負荷沉重、人民信賴不足,因此解決司法過勞問題是他有幸任職的重要目標,也會把犯罪被害人權益的保障,列為改革重點。

新北地方法院於2025年6月24日 宣判 ,認定七法公司(Lawsnote)利用網路爬蟲大量擷取並重製法源公司所建構之法規沿革與註解內容,構成侵害編輯著作權與觸犯刑法「無故取得電腦電磁紀錄罪」(§359)。創辦人郭榮彥被判4年有期徒刑、謝復雅判2年,七法公司則被處150萬元罰金,兩人與公司連帶賠償法源資訊逾新台幣1億545萬元。作為我國第一宗因爬蟲爬取「編輯創作性」資料而遭重判的案件,本案使AI訓練資料合法性問題浮上檯面,而我國對於AI訓練資料之取用規範尚未明確,在資料開放以及智慧財產保障間的取捨,必成未來我國立法者與司法體系將要面臨的問題。至本文截稿前,七法公司已表明將提起上訴,但此案已成為台灣首例具有指標性的法律科技訴訟,後續如何影響AI訓練常態與資料取得規範,仍備受產、官、學界密切觀察與討論。

2024年,台灣經歷重大社會與政治變局,也面臨內外環境的不確定性與挑戰。這些事件不僅反映出國內政策的深層結構性問題,也突顯台灣在全球政治、經濟脈絡中複雜的角色。回顧過去展望2025未來,促進政黨間合作、推動政策的延續性與可行性,將成為影響國家發展的關鍵課題,健全的公共政策與制度檢討,才有機會凝聚社會共識,在動盪中尋求穩定。

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其去年施政報告中說,政府將於2024年完成基本法第23條立法;基本法23條涉及維護中國國家安全,港府官員曾說,將會把防止間諜罪納入23條立法。

有正確的知識不容易,因為社會上處處是道聽途說的流言。然而,有知識又能有勇氣,不屈從權力說出實話更加不容易,文天祥在正氣歌裡推崇兩位史官:「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就是這個道理。

近日發生國中生遭彈簧刀揮砍致死乙案,作者身為司法實務工作者,不禁要問:這幾年對兒少事件的修法,是否過於向「保護」傾斜?

新北一名國三楊姓男學生25日在校內因與林姓女同學起口角,遭出頭的郭姓男同學持彈簧刀砍傷頸、胸部致命危,一度無生命跡象,,最終該生於26日晚間宣告傷重不治,該事件的後續問題。

香港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周一(12月18 日)開審,是港版國安法下首例被控「外國勢力勾結罪」的審判,一旦罪名成立,他可能面臨終身監禁。根據這一法律,被控此罪將被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罪行重大的可判無期徒刑。港區國安法至今的定罪率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