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距川普上任還有一周多時間,但他近來的發言引起全球不安,特別是他威脅丹麥放棄對格陵蘭島的控制權,否則將面臨高額關稅,看起來最為認真;德國和法國對此已作出回應。為何川普為要談這個話題?更重要的是,為什麼是現在?
台灣海巡署本月三號接獲中華電信報案,指位於野柳東北方海域海底國際電纜損壞。中華電信稱,確認損壞後已立即改由其他海底電纜傳輸資料,不影響台灣內部通訊。海巡署隨後表示,初步研判為航經該海域之喀麥隆籍「順興39」(SHUNXIN39)貨輪造成。
加拿大總理杜魯道本月6號宣布辭職,2015年他以43歲超年輕之姿當上總理,聲勢如日中天,未料9年多後,其政府支持率不到20%,面對黨內壓力他只能黯然退場。加拿大廣播公司(CBC)表示,杜魯道是在5日晚間要求自由黨主席選出新黨魁,6日上午要求總督西蒙斯(Mary Simons)宣布議會的復會日期推遲到3月24日。
義大利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4日飛往佛州,會見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這位歐洲重要領導人正尋求在川普20日就職前,加強與川普的關係,並於5日晚間貼出兩人合照,強調「我們已準備好共同合作」。
2024年進入尾聲,全球經濟與地緣政治局勢不斷升溫,美國與歐洲2024年重大事件餘波,比如俄烏戰爭、川普當選等影響,將在2025全球局勢中持續發酵,世界各國皆需在不穩定的環境中尋求政策平衡,才能應對全球經濟與地緣政治帶來的多重壓力。
2024年為全球大選年,國際社會動盪與希望交織,全球十大新聞充分展現了各地的挑戰與轉變。在政治層面,美國共和黨全面執政、歐洲政治右轉,以及南韓憲政動盪,皆彰顯出民主制度在極端情境下的壓力測試。中東局勢的迅速改變和俄烏戰爭進入新階段,進一步凸顯地緣政治的不穩定性。同時,全球氣候變化議題未見突破,氣候大會進展緩慢,加劇了對未來環境的擔憂。細數各項事件,掌握趨勢,在不確定性中尋求穩定,為下一個年度奠定穩固基礎。
2024年,台灣經歷重大社會與政治變局,也面臨內外環境的不確定性與挑戰。這些事件不僅反映出國內政策的深層結構性問題,也突顯台灣在全球政治、經濟脈絡中複雜的角色。回顧過去展望2025未來,促進政黨間合作、推動政策的延續性與可行性,將成為影響國家發展的關鍵課題,健全的公共政策與制度檢討,才有機會凝聚社會共識,在動盪中尋求穩定。
雙城論壇17日登場,上海副市長華源致詞時先是表達開心相聚在美麗的台北,並代表上海人民政府對本次雙城論壇祝賀,並宣布,「上海方面將積極推動上海居民赴台團隊旅遊路線,一定會包含台北市」。陸委會則回應,我方建議由台旅會和海旅會(兩岸觀光小兩會)展開溝通,以利未來恢復旅遊交流能順利執;。陸委會還對陸客團來台提「三不原則」:不是出於政治目的、不附帶條件、不會隨時為脅迫而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