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外交

義大利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4日飛往佛州,會見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這位歐洲重要領導人正尋求在川普20日就職前,加強與川普的關係,並於5日晚間貼出兩人合照,強調「我們已準備好共同合作」。

2024年進入尾聲,全球經濟與地緣政治局勢不斷升溫,美國與歐洲2024年重大事件餘波,比如俄烏戰爭、川普當選等影響,將在2025全球局勢中持續發酵,世界各國皆需在不穩定的環境中尋求政策平衡,才能應對全球經濟與地緣政治帶來的多重壓力。

2024年為全球大選年,國際社會動盪與希望交織,全球十大新聞充分展現了各地的挑戰與轉變。在政治層面,美國共和黨全面執政、歐洲政治右轉,以及南韓憲政動盪,皆彰顯出民主制度在極端情境下的壓力測試。中東局勢的迅速改變和俄烏戰爭進入新階段,進一步凸顯地緣政治的不穩定性。同時,全球氣候變化議題未見突破,氣候大會進展緩慢,加劇了對未來環境的擔憂。細數各項事件,掌握趨勢,在不確定性中尋求穩定,為下一個年度奠定穩固基礎。

2024年,台灣經歷重大社會與政治變局,也面臨內外環境的不確定性與挑戰。這些事件不僅反映出國內政策的深層結構性問題,也突顯台灣在全球政治、經濟脈絡中複雜的角色。回顧過去展望2025未來,促進政黨間合作、推動政策的延續性與可行性,將成為影響國家發展的關鍵課題,健全的公共政策與制度檢討,才有機會凝聚社會共識,在動盪中尋求穩定。

雙城論壇17日登場,上海副市長華源致詞時先是表達開心相聚在美麗的台北,並代表上海人民政府對本次雙城論壇祝賀,並宣布,「上海方面將積極推動上海居民赴台團隊旅遊路線,一定會包含台北市」。陸委會則回應,我方建議由台旅會和海旅會(兩岸觀光小兩會)展開溝通,以利未來恢復旅遊交流能順利執;。陸委會還對陸客團來台提「三不原則」:不是出於政治目的、不附帶條件、不會隨時為脅迫而叫停。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接受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專訪,被問及若中國大陸武力攻台,是否承諾保衛台灣?川普對此並未鬆口。我國學者認為,對於台灣問題,美國始終維持戰略模糊,國安會前副秘書長楊永明更提醒,要避免成為中美兩強激烈競爭的棋子。

南韓總統尹錫悅3日深夜無預警宣布緊急戒嚴,指國內反對派控制國會;經歷六個小時後,南韓國會表決通過解除戒嚴後,總統尹錫悅4日早晨宣布取消緊急戒嚴令,並發表最新聲明。國際對這起長達數小時的事件表達「嚴重關切」。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執行委員會年度大會廿七日於 加拿大 溫哥華登場,政治新聞網Politico.eu報導,因政治影響,這次大會將擱置台灣和中國的入會申請案。這次大會將擱置台灣和中國大陸入會申請案,而哥斯大黎加可望成為下一個進入該貿易組織的成員國。對此,民進黨立委譴責中國從中杯葛;國民黨立委則喊話應該重視兩岸的正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