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

南部水情堪憂,不過, 水利署 指出,對照104年旱災時,高雄已宣布實施分區供水,現在仍能穩定供水,顯見近年前瞻水環境計畫有效提升供水韌性;因應本次旱象,目前全國節水調度成效達6.6億噸,超過1座曾文 水庫 蓄水量。

歐盟碳權價格22日首度突破每公噸100歐元,創下歷史新高紀錄,反映工廠與發電廠製造空污的代價愈來愈高。

南極海冰面積在兩年內第二次縮減至新低。科學家們警告,南極海冰面積急劇縮減,可能是氣候危機更明顯影響這個廣闊、複雜、孤立區域的一個訊號。

國內都市更新、危老重建熱潮不減,國內兩大水泥業台泥 (1101) 、亞泥昨(22)日都表示,正規劃發展營建廢棄物回收與再利用的技術,希望不久能針對已拆除的老舊建築,回收水泥及預拌混凝土後重新再利用,目的是降低新開採石灰石數量,進而達到減碳效果。

台灣綜合研究院昨公布的1月電力景氣燈號,受農曆年節長假、工作日數減少等影響,全國產業高壓以上用電量較去年同期大幅減少13.38%,整體產業電力景氣燈號連續亮出代表「衰退」的第4顆「藍燈」。

桃園市大園工業區緊鄰住宅區,營運40多年來,居民多次陳情有異味,環保署2021年成立查核專案,相較於過去多發生稽查人員抵達時已沒味道,此次專案隨時監控污染源,依據監測到的污染排放時段安排人員稽查,彌補無法及時處理的問題。

南部面臨30年最大枯旱,台水公司昨(21)日宣布,3月1日起台南地區的水情燈號調整為減量供水的「橙燈」,台南市工業區、科學園區將實施節水10%,非科學園區及工業區的每月用水量1,000度以上工業用戶,同樣須節水一成;晶圓代工、面板等高耗水產業拉警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