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中國總理李克強昨天稱要「適時運用降準等貨幣政策工具」,加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分析認為,未來中國貨幣政策可能維持一段時間的寬鬆,帶動利率進一步下調。
《彭博社》報導,亞洲各地重新實施對變種新冠病毒的限制,因此削弱了消費者支出,亞洲各地一些最大經濟體的通脹可能會繼續走高。
聯準會(Fed)7日公布的6月決策會議紀錄顯示,與會官員上月普遍認為美國經濟復甦尚未達到出現實質性進一步進展的程度,但一致認為,須為通膨或其他風險實現的可能情況做好採取行動的準備。
據《經濟日報》趨勢觀察,亞洲去年成功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經濟表現稱冠全球,如今隨著西方國家施打疫苗步調遙遙領先,經濟復甦後來居上;台灣因疫苗接種速度緩慢,全球列為後段班,在後疫情時代,經濟勢必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但儘管全台疫情嚴峻,主要經濟持續保持寬鬆,本年通膨還算溫和,決議不調整利率,央行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仍能保5%。
編按:綜合媒體報導,彭博報導指出,在評估23個經濟體央行的貨幣政策展望後,美國聯準會(Fed)、歐洲央行(ECB)、日本銀行(央行)、英國央行及加拿大央行到年底基準利率都可能按兵不動,Fed、ECB、日銀、加國央行甚至到明年底都不會升息。但新興國家與拉丁美洲出現升息潮。
《經濟日報》專欄指出,安聯集團首席經濟顧問伊爾艾朗表示,景氣「冷熱適度」,背後藏危機,中、歐、美三大經濟體高度繁榮並無異議,也認為各大央行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將維持超寬鬆政策,不會過早放鬆刺激措施的油門。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 馬丁‧沃爾夫撰文指出,儘管存在多種選擇,例如以資產價格或實際利率為目標,但通脹目標制仍然是最簡單、壞處最少的做法。他針對央行應該以什麼為目標?提出看法。
據《金融時報》報導,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負責人警告稱,雖然發展中國家尚未感受到新型冠狀病毒危機的全面經濟影響,但當世界主要央行縮減疫情時期的刺激措施時,這些國家將無法依賴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