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編按:《經濟日報》社論指出台灣物價漲幅不容輕忽,倘若物價上漲時間持續太久,導致民眾形成通膨預期,甚至是造成通膨預期不斷上升,只怕屆時台灣社會將因應不及。
警告1970年代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將捲土重來的示警聲今年來不絕於耳,有些人只見1月至5月物價大漲就遽下斷語,但對深入檢視數據來龍去脈的人士而言,「通膨恐慌」已在上周宣告終結。
東吳大學巨量資料管理學院講座教授朱雲鵬於《中國時報》撰文整理指出,通貨膨脹上揚的三大推動來源,第一是「供需失衡」;第二個來源是各國激烈的貨幣擴張政策;第三個造成通貨膨脹的來源就是原物料和運輸價格的普遍性上漲,以上3個來源,彼此密切相關。見解如下:
據《金融時報》專文指出,美聯儲6月利率決議釋放加息時間提前信號,引發全球市場劇烈波動。未來美聯儲政策節奏如何,全球「流動性盛宴」會以何種方式終結?
美國聯準會(Fed)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22日出席眾議院新冠病毒危機特別小組委員會作證,他在預先準備的書面證詞裡指出,隨著美國經濟持續從疫情中復甦、未來幾個月就業成長可望重拾動能,供給瓶頸化解後,暫時性通膨壓力應可獲得緩解。聯準會官員則在爭論量化寬鬆退場時機。
編按:《日經》記專訪亞洲開發銀行(ADB)行長淺川雅嗣,以歐美為中心,「新冠疫情後」的經濟正在進入視野。曾經是世界增長中心的亞洲新興市場國家的前景如何?
全世界過去幾個月來已面臨從半導體、汽車零件甚至到運動褲等各種產品短缺的窘境,然而,短期內可能還無法解決。專家認為,就連在最佳情況下,都無法在未來一年內解決供應鏈受限局面,供應鏈緊俏的風險會延續至2022年,增添通膨壓力,並且考驗聯準會(Fed)繼續支撐經濟的決心。
綜合媒體報導,專家警告,美國聯準會(Fed)上周意外暗示政策立場轉「鷹」,可能重創全球金融市場的「通貨再膨脹行情」,投資人應慎防市場大幅回檔,Fed轉鷹可能引發美股回檔10%至20%,新興股市前景也籠罩陰霾,銅價短期可能跌破每噸9,0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