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增溫 炒熱升息話題

據《經濟日報》趨勢觀察,亞洲去年成功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經濟表現稱冠全球,如今隨著西方國家施打疫苗步調遙遙領先,經濟復甦後來居上;台灣因疫苗接種速度緩慢,全球列為後段班,在後疫情時代,經濟勢必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但儘管全台疫情嚴峻,主要經濟持續保持寬鬆,本年通膨還算溫和,決議不調整利率,央行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仍能保5%。

景氣復甦 點燃火種

歐美疫情趨緩帶動全球景氣復甦,美聯準會購買QE的寬鬆貨幣政策,各國紛紛效仿,大量印鈔擴大政府支出,使得通膨升溫,債券殖利率居高不下,經濟強勁成長,景氣向好,美國10年期公債實質殖利率(扣除通膨後的殖利率),5月初短短一周內,從1.34%急升至1.5%以上,上升幅度高達12%。

拜登總統提出的1.9兆美元促進經濟復甦方案、加上新冠疫苗測試的正面進展及產油國協議減縮庫存的激勵下,增添市場對燃料需求回升的期望,國際油價一舉衝破70美元,較去年上漲30%以上,世界各國都因高油價帶動能源、石化與材料成本升高,助漲通膨升溫。

由於晶元等電子訂單需求暴增,貨櫃供不應求,海上運送屬於賣方市場,出口商不在乎運費會上升多少,而是何時能將貨物運出去?

消費者強勁的購買力和企業積極備貨,再加上蘇伊士運河的長榮海運的卡船事件和貨輪塞港等因素,促使運費攀升,進一步造成油價波動,企業營運成本隨之上升,最後只有轉嫁給消費者,牽動物價上漲。

今年第一季的物價水準上揚,美聯準會主席鮑爾認為,這些因素對通膨的影響不會過大,認為只是「暫時」現象,不致於造成通膨失控,他強調,全球長期低通膨,經濟剛剛開始慢慢復甦,是導致物價受抑制的原因之一。

觀察美國今年1月的通膨率僅1.5%,要到明年通膨率才有可能超過2%,當勞動市場尚未完全就業、通膨尚未達2%目標時,不會考慮縮減QE。

全美各地企業出現供應鏈原物料、晶片、零組件短缺問題,推升美國5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達5%,遠超過美國聯準會所訂定的2%目標,通膨上升幅度超乎預期。

此外,生產者物價指數(PPI)的成長遠比消費者物價指數來得高,代表廠商會把上升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勞工也會因為通膨而要求雇主提高薪資,勞工加薪也讓廠商成本增加,這樣的循環會造成物價急遽成長。

資金漫流 物價走揚

從去年3月新冠疫情開始,聯準會實施一連串的寬鬆政策,連續大幅降息,聯邦基準利率幾乎貼近於零。但紓困來的資金,廠商並未於實質投資,反而投入股市、房市等資產上,造成這些資產價格泡沫化,助長物價上揚。

各國政府被迫不斷控管熱錢流入或實施打房,但資產價格上漲總會趨緩,今年以來,資金開始漫開,導致實體物價上漲,美國5月CPI和PPI的高漲,反映了各種商品價格的走揚。

今年第一季鮑爾原預測通膨只是暫時現象,升息最快也要到2023,但近期聯準會竟有七位委員預測2022年就會升息,趨勢大逆轉由鴿派倒向鷹派,因此不排除升息時機提早、升息幅度更大的可能性。

近幾個月來國際原物料持續上漲、台灣本土疫情升溫,全國實施三級警戒,引發大眾爭相搶購民生物資,加上物流塞車,更加劇物價上漲幅度,讓民眾倍感通膨上升壓力。

依據主計處統計,今年5月台灣CPI較去年同期上漲2.48%,而新冠肺炎疫情對供應鏈的影響不會只有一年半載,且不僅美國CPI 、PPI攀升,其他世界三大經濟體CPI、PPI目前也處於高檔。

升息會引導新興市場資金回流美國,刺激美元升值;其次,油價、運費調高,會造成企業成本上升,再加上台幣升值導致營運收入減少,利潤相對萎縮,進而衝擊股票市場。

相關新聞

全台僅3縣提功能分區圖 政院訂4月1日召集縣市首長討論 施行可能挪後2至3年 因應氣候變遷等災害,《國土計畫法》原訂2025年上路,...
線上刷卡是民眾常使用的方式, 但一次性動態密碼依然會有盜刷問題,金管會將盡力為民排解信用卡用一次性密碼(OTP)遭盜刷的爭議。...
預防警示帳戶、人頭戶,金管會三路並進,一是針對警示帳戶數最多的前五家銀行列入專案列管,要求訂定改善計畫;...
台灣總人口數持續負成長,內政部指出,明年我國婦女總生育率僅有0.95人,並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預計2052年總人口數會跌破200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