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S:發展中經濟體的至暗時刻尚未到來

據《金融時報》報導,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負責人警告稱,雖然發展中國家尚未感受到新型冠狀病毒危機的全面經濟影響,但當世界主要央行縮減疫情時期的刺激措施時,這些國家將無法依賴其支持。

「央行的央行」國際清算銀行的行長阿古斯丁•卡斯滕斯(Agustín Carstens)表示,發展中經濟體的借款能力以及使用財政和貨幣政策的能力已接近耗盡。

他對英國《金融時報》表示,「它們不得不開始正視這一問題:如何在所有這些因素都不利於它們的情況下推動增長……財政空間減少,它們沒有貨幣空間,但它們的企業債務和主權債務都升高了」,而且固有的增長能力較低。

他說:「這是全球首次出現發達經濟體增長高於全球增長,且全球增長高於新興市場增長。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增長一直在放緩,我們沒有看到增長回升。」

許多新興經濟體的增長速度在疫情爆發前的10年里已經在放緩,僅勉強高於發達經濟體的增長速度。儘管中國、印度和亞洲其他發展中經濟體繼續快速增長,但很大一部分新興世界卻陷入了停滯。

卡斯滕斯表示,新興經濟體較高的公共和私人債務水平將拖累投資,此外如果金融環境收緊,新興經濟體受到的影響將尤其大。隨著包括美聯儲(Fed)在內的主要央行考慮縮減其疫情時期的刺激措施,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性正在加大。

其結果是,儘管由於政策制定者們的支持,全球破產數量已降至本世紀最低水平,但卡斯滕斯表示「如果(政策上的)寬鬆降低,直接支持減少」,那麼企業能否生存下去還「尚無定論」。

因此,儘管截至目前發展中經濟體在沒有爆發金融或經濟危機的情況下成功度過了新冠疫情,但仍存在著爆發危機的顯著風險,他表示:「我們中的一些人認為,這可能並不是最終結果,我們目前所看到的情況好得令人難以置信。」

根據最近發表的兩份報告,依賴外國投資者提振經濟的發展中國家將迎來一段特别困難的時期。

本月早些時候,英國經濟政策研究中心(CEPR)發現,過去10年,外國直接投資(FDI)的平均回報率下降了,其中,發展中經濟體的降幅大於發達經濟體。

該報告的主要作者西蒙•埃弗內特(Simon Evenett)表示:「似乎有一種假設認為,有一波資金正在等待分配,但還不如說資金池正在枯竭。」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上周發布的一份報告發現,去年發展中國家的外商直接新建投資(greenfield FDI)——可以創造新的設施和就業機會——下降尤其顯著。發展中國家外商直接新建投資的數量和金額均下降逾40%,而發達經濟體的降幅不到20%。

這份報告的主要作者詹曉寧(James Zhan)表示,地緣政治和抬頭的保護主義意味著,新興經濟體在全球價值鏈中的角色正在面臨威脅。他表示:「將(其)作為一項戰略發展將變得更加困難。」

相關新聞

美國參議院周二晚上通過延宕已久953億美元的援外法案,除將急需的軍火送至烏克蘭外,也將加強以色列的飛彈防空系統,並軍援台灣在內的印太夥伴。...
微軟4/16表示將向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人工智慧巨頭G42投資15億美元,這項交易主要由拜登政府精心策劃,...
 美國總統拜登備戰大選拚連任之際,美中貿易戰再掀波瀾。外媒報導,拜登擬對原先最高為7.5%的中國鋼、鋁產品,以「301條款」課徵高達25%...
大陸統計局16日公布今年第一季GDP年增5.3%,較上季加快0.1個百分點,創近三季最高水準,也優於市場普遍預期的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