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物價漲幅不容輕忽

編按:

《經濟日報》社論指出台灣物價漲幅不容輕忽,倘若物價上漲時間持續太久,導致民眾形成通膨預期,甚至是造成通膨預期不斷上升,只怕屆時台灣社會將因應不及。

5月中旬後,台灣本土疫情升溫,全國實施三級警戒,引爆大眾爭相搶購生鮮蔬果等民生物資,加上許多地區長期乾旱後連日暴雨,影響蔬果供應,而疫情延燒又加重物流塞車問題,物資供應益形緊張,更加劇物價上漲幅度,讓民眾倍感通膨上升壓力。不只民眾有感,主計總處的統計亦顯示,今年5月消費者物價總指數(CPI)較去年同月上漲2.48%,創下2013年3月以來新高紀錄,且以商品類物價攀升為主要推力。

進一步分析CPI,可發現七大類皆上漲,且上漲項目主要為油料費、機票、國內旅遊團費、旅館住宿費、蔬菜、水果、蛋類、商品類、非耐久性消費品等。其中,在國內旅遊團費和旅館住宿費方面,有別於去年6月初台灣大規模解封後,湧現報復性出遊潮與價揚效應,今年受三級防疫警戒影響,相關服務類價格應可回落,但其他項目漲價動能依舊,像是國內蔬果、蛋類等生鮮食材售價,既受天候影響削減供給,復因防疫期間民眾烹飪需求大增、物流受阻等因素而攀升。在異常天候短時間內難以改善,也暫時看不到解除三級防疫警戒的可能性,無法有效緩解物流業送貨壓力下,未來民生物資、商品類、非耐久性消費品等的價格漲幅料不易壓低。

而近來國際油價續漲,國內在出國留學旺季時,又出現組團出國打疫苗風潮,使短期間內油料費、機票、商品類、非耐久性消費品漲幅料將居高難下。

對此,主計總處與央行均認為,今年消費者物價年漲幅高峰落在第2季,下半年物價漲幅將逐季遞減。只因低基期因素漸次消退,若再加上三級警戒能隨著大眾低度活動與疫苗施打而解除,或是民眾居家防疫心態隨著時間拉長而逐漸彈性疲乏,讓生鮮食材需求回落,未來消費者物價漲幅便有機會走向收斂。

然而,這種台灣通膨走勢最後必然有驚無險的樂觀論調仍然有待商榷,主要是其未充分考量國際原物料上漲、供應鏈不暢恐將推升國內躉售物價,進而助長消費者物價上漲率的可能性。

首先,今年美國等主要國家因疫苗施打率快速提高而陸續解封,人們漸漸恢復正常生活作息,景氣相應好轉,需求擴增將形成國際原物料價格上漲的動力。特別是各國為對抗疫情所實施的極度寬鬆性貨幣以及擴張性財政政策,不僅助長需求,也造成資金氾濫,甚至湧進大宗商品市場推升價格

例如5月中經院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中的原物料價格指數,就連續第三個月高於90%,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每桶原油現貨平均價年漲幅也連續第二個月破百,銅價漲幅則連續第二個月超過60%。迄6月間,國際油價不斷走高,銅價續處高檔,國際景氣也持續回溫,意味未來原物料價格在供不應求下將易漲難跌,連帶使我國躉售物價維持高漲幅(5月已加快至11.33%)。若此趨勢持續或進一步惡化,10月起其漲價效應將陸續反映在消費者物價的走揚上。

再者,疫情肆虐導致供應鏈不暢,加以缺櫃、塞港、交期不穩、運費攀升等事件頻傳,使5月中經院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中的供應商交貨時間連續第五個月高於70%,反映交貨遞延現象相當嚴重,供不應求壓力有增無減,料將持續助長廠商生產成本,進而推升終端消費品售價的上漲。

要言之,考量到國際景氣回溫、需求恢復,會持續推高目前升高中的原物料價格,加以疫情造成廠商生產瓶頸等問題要完全復原亦需要時間等因素,則台灣消費者物價將不排除有持續上漲的風險。

倘若物價上漲時間持續太久,導致民眾形成通膨預期,甚至是造成通膨預期不斷上升,只怕屆時台灣社會將因應不及。

相關新聞

經濟部表示,修法明定建築物屋頂設置太陽光電,是呼應國際發展趨勢,規範新建、增建或改建的建築物應設置一定裝置容量以上的太陽光電發電設備,...
投資自然必須要有制度配合,目前農委會「接受捐款執行認養植護樹與野生動物保育作業要點」收受企業捐贈,卻不管是否有「外加性」、...
台灣再過2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國人平均餘命從1995年健保開辦以來的74.95歲,成長至2021年的80.86歲,落後日韓2歲以上,同時,...
台灣即將進入「零家庭照顧者」時代,政策卻跟不上人口老化,中重度失能者無法從 長照 2.0得到完整服務,導致照顧悲劇頻傳。呼籲國家負起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