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村警示台灣恐爆金融危機 央行回應了

野村證券發布預警模型報告,警示美國、德國、日本、荷蘭、臺灣及瑞典等6個經濟體在未來3年內可能出現金融危機,中央銀行稍早回應表示,以銀行或金融業股價大跌來界定金融危機起點值得商榷,也與事實不符,認為我國無發生金融危機之虞。

央行表示,近兩年我國部分金融指標上揚,係因結構性變化因素或有經濟基本面支撐,近兩年民間信用對GDP比率走升,主要因多項結構性因素所致,包括美中貿易戰促成臺商回臺投資及轉單效應帶動民營企業放款成長,以及疫情紓困措施帶動中小企業放款成長擴大;另全球寬鬆環境導致流動性大增,亦促使房貸年增率上揚。

其此,臺股指數雖處於相對高檔,但因出口及外銷訂單前景仍佳,且上市櫃公司營收及獲利持續成長,臺股基本面穩健,均有助於支撐股價。加上民間部門償債能力仍佳,其中家庭部門債務負擔雖增,惟因擁有龐大淨資產,財務體質尚稱健全;企業部門上市櫃公司隨獲利能力大幅提升,平均利息保障倍數上揚,短期償債能力佳。

匯率方面,近年新臺幣實質有效匯率指數上升,主要反映美中貿易及科技爭端之轉單效應及全球供應鏈調整,帶動臺商回臺投資,加以肺炎疫情帶動宅經濟,使我國出口暢旺且經濟表現較佳,推升新臺幣匯率升值,應屬經濟結構轉變所致。本行具有彈性的匯率政策,亦能協助經濟及金融承受衝擊。

央行認為,該預警模型以數項指標進行分析,未考量指標變化的背後原因或結構性因素,以及各國經濟金融健全度及抵禦風險能力,可能高估發生金融危機之機率。

央行也以觀察國外金融危機為例,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係因資金大規模流入,導致信用大幅成長及經濟泡沫,且匯率制度較僵硬,一旦資金大量外流即引發貨幣危機;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則因金融機構貸放標準鬆弛、期限錯配及大幅槓桿操作等多項因素,爆發銀行倒閉危機。

央行強調,我國總體經濟及金融部門均健全發展,包括經濟持穩,通膨展望溫和;國際收支順差且外匯存底充裕,償付外債能力佳;上市櫃公司獲利能力大幅提升,償債能力尚佳;家庭部門財務體質健全且擁有龐大淨資產;本國銀行持續獲利,平均資本適足比率續增,資產品質良好;壽險公司獲利續創新高,無金融危機之虞。

相關新聞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刊登一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兩位醫事人員的投稿,文中討論台灣護病比高、過勞、低薪、...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