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

英國《金融時報》 16 日披露,美國國防部負責中國事務的副助理部長蔡斯( Michael Chase ),準備在數日內訪問台灣。在美中關係緊張的當口,這是繼川普時代國防部負責東亞事務的副助理部長柯林克( Heino Klinck ) 2019 年來台後,再次有國防部資深官員訪台。

在現今地緣政治緊張升溫之際,科技改變了戰略領域。美國人工智慧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施密特表示 美國的核心利益在於確保這些技術是由民主國家所設計、建立、部署和管理,避免由專制國家所掌控,造成政治威脅及對人民自由的損害。施密特也對民主國家未來的挑戰提出因應方向,期在創新、監管及國家利益間找到平衡。

在美中政治、軍事、經濟不斷加劇地競爭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及教授羅奇提出化解僵局三重策略:一、重建信任,促進彼此利益;二、從根本改變經濟關係,擁抱「正和」策略;第三、建立全新而強韌的互動基礎。來化解日益升高的衝突風險。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John Blinken)原訂於5日出訪中國,然而美國時間2日晚間傳出中國高空氣球進入美國領空,國防部質疑該氣球是為蒐集敏感情資所用,美方遂決定推遲布林肯的訪中行程;國務院資深官員表示,若條件允許,將盡快安排布林肯訪問中國大陸,同時雙方持續保持外交管道暢通。

美國與菲律賓之間的安全合作再度升級,雙方國防部發表聯合聲明,證實根據 2014 年所簽署的「強化防禦合作協議」( Enhanced Defense Cooperation Agreement, EDCA ),菲國將再開放 4 座基地供美軍進駐使用,藉此強化美方在印太區域的軍事能見度,嚇阻中國近年來不斷在南海爭議區域進行軍事擴張的行徑。

華盛頓當局擴大對中國科技業的圍堵力度,金融時報引述知情人士報導,商務部已通知部分公司,不會再對任何申請輸出美國技術給華為的企業發出許可;彭博則引述知情人士報導,目前尚不清楚美國政府多快會改變政策。他們提醒,討論還處於初級階段。其中有人表示,可能在5月華為被列入實體清單四周年決定。

根據《彭博社》報導,美國、日本及荷蘭三國高層1月27日在華盛頓就半導體議題達成協議,日本和荷蘭將施行美國政府要求並已啟動的部分對華出口半導體設備的管制。其中荷蘭設備大廠ASML動向備受關注,BBC News中文網報導指出, ASML可能已經同意不會向中國出售製造成熟製程晶片的光刻機DUV,這項決定若屬實,對未來美中科技戰將埋下另一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