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

華盛頓當局擴大對中國科技業的圍堵力度,金融時報引述知情人士報導,商務部已通知部分公司,不會再對任何申請輸出美國技術給華為的企業發出許可;彭博則引述知情人士報導,目前尚不清楚美國政府多快會改變政策。他們提醒,討論還處於初級階段。其中有人表示,可能在5月華為被列入實體清單四周年決定。

面對全球通膨升息壓力,外銷訂單金額連續4個月衰退。經濟部公布去年12月外銷訂單金額,為521.7億美元,和前年同期相比,衰退了23%。另外,台經院也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到2.58%,GDP要保3難度不小。

歐元區經濟雖受能源成本竄升、市場信心減弱和利率上升衝擊,但最新數據顯示,歐元區在 2022 年最後三個月勉強實現成長,避開經濟衰退。上季成長 0.1% 能源價格回降到俄烏戰爭前水準 景氣有望緩步復甦。

中國公布 2022 年人口數據,顯示該國人口 60 年來首次出現萎縮;有分析認為, 這標誌著中國已經進入「人口負增長時代」。 專家預測中國發展歷史將面臨「轉折點」,並且警告一個「無法設想的」人口危機將造成災難性後果,更表示中國人口下降恐帶來地緣政治效應。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十四日表示,東亞可能成為下個烏克蘭,並呼籲各國統一陣線,對抗崛起的中國大陸和好戰的北韓。岸田近日來走訪歐美,此一發言被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引述分析,日本意在藉此發展軍事力量,並「拖歐入亞」借助歐洲國家牽制中國和俄羅斯。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與英國首相蘇納克今天在「倫敦塔」城堡會晤並正式簽署「相互准入協定」,英國成為首個與日方簽約的歐洲國家,雙方將可在對方領土部署武裝部隊;岸田文雄與蘇納克皆提到,英日防衛安全合作有助增進全球穩定。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今天對此表示,中國是各國合作的夥伴,不是任何國家的挑戰,不應製造假想敵。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

美中兩國科技角力不斷,美國於2022年10月針對中國祭出一系列晶片出口管制措施,中方為此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出貿易爭端。根據彭博報導,台灣繼俄羅斯之後,第二個要求加入相關討論的國家,希望在這場討論中,發出台灣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