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

去年三一一後,我應法鼓大學籌備處劉前主任之邀,參與處理及時發動的災防與應變計畫、法鼓大學位於北海岸居核一、核二之間,突然核事故的預防成了前半年的計畫重點,我們首先得弄清楚法鼓體系的各式防災自衛體質與功能,下山調查鄰近地區自然環境與社會、人文背景,通力忙碌間學校籌備處的年輕同仁觀摩了當地政府舉辦的應變演習,看過演練後的他們笑而不語,反令我更加心焦!

  半年至今,我在舊金山灣區結識核變事故應對專家,特央他藉屢次赴日協助救災之便,...

環境資源部將在2012年設立,整合水利、林務局和國家公園事務,相關機關將面臨轉型陣痛的考驗,在整合過程中是否能真的達到民眾預期,或是面臨更多嚴峻挑戰?

過去環境、生態系、森林、水土保育、河川溪流、野生動植物、棲地等業務工作,分散在不同部會不同機關,不僅各司其位,難以整合,相關保育行動的推展更顯得零碎而缺乏效率。從組織再造而論,環境資源部的規劃者及被調整者,都要清空原機構立場與本位,才有可能以構出宏觀且可行的未來格局,...

「余紀忠講座」邀請享譽國際文壇與學界的葉嘉瑩女士擔任講座,中央大學校長蔣偉寧表示,該講座曾邀請余英時教授、楊振寧教授、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擔任講座,葉嘉瑩則是該講座所聘的第一位女性、第一位獲聘的文學家。沒有博士學位,卻能受到哈佛、耶魯大學等名校聘請到學校授課,顯見其論學的功力。

 蔣偉寧用葉嘉瑩自己的話來推崇她,在中國古典詩歌的研究與創作中,「喚起了人們一種善於感發的、富於聯想的、活潑開放的、更富於高瞻遠矚之精神的不死的心靈」。...

2010年台灣國際綠色產業展「水價對整體社經及永續發展之影響」研討及座談會

台灣的水資源多依賴降雨,但由於台灣地區降雨的時空分布極為不均,加以近年來氣候異常,水資源供應之穩定性極受考驗。尤其在現階段追求經濟成長及生活品質的壓力下,如何維持供需平衡,實為水資源管理重要的課題。

長久以來政府不遺餘力的宣導節約用水,然現行的自來水價水準偏低,往往導致水資源的誤用與浪費。近年來,...

最近我注意到台灣有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即知識分子文化似乎逐漸趨於沒落。

一般而言,「知識分子」一詞是從19世紀中期的俄國開始,而知識分子群體的出現大概是在19世紀末,尤其是在法國德雷佛上尉事件的爭論中逐步形成,但法國史學家勒高夫(Jacques Le Goff)認為早在西洋中古時代就已經有「知識分子」了。 [1] 這裡倒不是想針對這個爭論作任何討論,而是想說明「知識分子」作為一個獨特的群體與理想,在經過一個半世紀的輝煌年代之後,...

氣候與環境學者史奈德呼籲:投入環保 要大家都動起來

畢生研究氣候與環境的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史奈德(Stephen H.S chneider)和泰瑞茹(Terry L. Root),19日與國內環境學者、氣候變遷專家當面對話,鼓勵不再參選的台北縣長周錫偉、學者從政不順的台大教授李鴻源等人,要在各領域扮演領導者的角 色,持續支持並投入相關倡議,並以實際行動帶動社會的真正改變,「現在就做,而且每個人都動起來!」。

...

個人身為河川小組成員之一,在雙喜臨門的歡欣外,不免也要藉此展望未來,尤其今日我們所面對的環境問題只有比廿年前更嚴峻、更緊迫、更需要群策群力;那麼,為走更長遠的路,基金會在持續熱心投入前,確實有相當重要的兩大課題有待先行思考與確定。

第一,在本會前身-時報文教基金會時代,因有報紙媒體的即時傳播,所以凡河川小組為台灣環境的請命活動或政策建言,皆能快速喚起政府相關單位的注意與行動,確能迅速發揮輿論效果,且另一方面由於,...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夫人方進女士盡心聯繫及安排下,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及台灣河川水利、環境土木領域的專家學者一行十九人,於2009年6月18日至6月28日組織了南水北調參訪團,花了十天的功夫實地考察、見證了中國大陸最偉大水利建設之一的南水北調大工程,也花了近乎一年的時光,經過多方蒐集、查證相 關資料,審慎、隆重編寫了這本南水北調紀實,除了記載下這趟難得的考察參訪行程外,更期盼為兩岸的整治河川、環境保護努力,留下歷史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