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

媒體報導,晶片短缺的困境,如今已是全體科技領域共同面臨的難題。美國總統拜登本週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期望能夠提升晶片產量,走出全球半導體短缺的困境,預計需要370億美元資金。

「我正在指示政府高級官員與業界領導者一同合作,找出半導體短缺的解決方案。」拜登表示,「國會已經通過了一項法案,不過他們需要……370億美元,才有辦法確保一切順利運作。」...

各國積極發展5G,相關應用不斷拓展,而數據顯示受美國制裁的大陸電信設備巨頭華為仍繼續領跑5G專利,專利申請量甩開高通、三星等企業。

全球經濟動能逐漸重回正軌,1月國內製造業相關數據表現亮眼,製造業景氣持續樂觀。台灣經濟研究院25日公布最新景氣動向調查結果,製造業營業氣候測驗點連九月上揚,測驗點106.42點更創下2007年10月以來、逾13年新高紀錄。但元月失業率仍達3.66%

據《經濟日報》社論,百年一遇的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巨大傷害,由於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估計全球經濟成長將至少拖慢五年。就主要國家而言,中國表現相對最好,2020年成長2.3%,這當然得力於中國經濟體質的厚實及對疫情及時有效的控制,也正因為如此,一般估計,中國GDP超過美國成為全球之首將比早先預期提早五年,最快或將在2026年實現。與此同時,同樣值得關注的是,面對疫情衝擊,美、中兩國顯然在經濟對策上出現歧異,準確地說,美中經濟政策開始分道揚鑣。

私募股權基金凱雷集團(Carlyle Group)創辦人魯賓斯坦(David Rubenstein)周四(25日)表示,美國經濟最大風險並不是股市泡沫或散戶投機行為,而是高失業率還有其中的貧富不平等,他還認為實際失業率遠高於政府公布的6.3%。

新冠肺炎疫情波峰迭現,傳染率再度升高,多國恢復封禁措施,不僅使全球經濟產值空前下降、貧窮人數飆升,金融業也正在醞釀一場無聲的危機,可能持續傷害未來幾年的經濟復甦展望。

2月23日,科技部、財政部聯合公佈《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運行管理辦法(暫行)》(以下簡稱《管理辦法》),明確了「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功能定位和建設布局。《管理辦法》提出國家科技創新中心應全面落實科技成果轉化獎勵、股權分紅激勵等政策措施,建立市場化的績效評價與收入分配激勵機制,並將建立三年一評估的機制。

作為全球的製造業基地,東莞2021年有望跨過萬億GDP門檻,成為廣東省第4個萬億城市。而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背後,東莞高等院校的匱乏一直令外界詬病。因此,近些年,東莞市也在積極謀求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