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食物短缺 現在進行式

筆者長期關注一八七一年四月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生的南福爾摩沙檔案。話說他在品嘗過台灣荔枝乾之後,給了「very good」(非常棒)的肯定。湯姆生能幸運品嘗到清嘉慶後期,亦即一八一一年左右開始大量栽種的台灣荔枝果實烘乾好味,乃因他為當時的台灣實際行政主官—台灣道臺黎兆堂(一八二七—一八九四)拍攝照片,而獲贈荔枝乾與茶葉,才能為台灣荔枝乾留下美好紀錄。

素來,歐洲有「朝聖之路」,日本有「熊野古道」與「奧之細道」,大陸有東西向「絲路」、南北「大運河」與「萬里長城」,走訪者眾多。台灣呢,也有三份湯姆生福爾摩沙報導與五十九張精采照片,及現地豐富產業、生態與地景資源衍生的「湯姆生馬雅各之路」精采路徑。除了講座與走讀,筆者特別重視特色農產品的介紹與推廣,及野生食用植物的認識與應用。

此一湯姆生給了「very good」肯定的台灣荔枝乾,在二○一三年筆者就分享給參與課程的學員享用;然而,由於前年發現十個人中,有九個人不知道或沒品嘗過台灣荔枝乾,乃於同年九月聯繫兼營果園與烘焙的林先生洽商銷售事宜,由於林先生與父親累積了七十年的烘焙經驗,品質管控得宜,所以在自產自銷與幾家有心店家共同努力下,到去年二月將所有荔枝乾全部出清。

去年,筆者的小店於八月下旬開始銷售荔枝乾,只到十月十八日就全部出清。林先生嘆氣說近幾年氣候異常,導致農作物歉收,今年荔枝產量只剩兩成!也難怪,國立屏東大學愛吃荔枝的施百俊教授說:「每年五月份從玉荷包品種開始,接著黑葉、桂味、糯米等荔枝一路產出,直到七月足足品味了三個月(講得幸福滿滿);二○二二年,卻只吃過一次就沒了。」

不止荔枝歉收,依據甲仙地區農會訊息,有機青梅今年產量只剩六成五,而且因為溫熱早熟,果粒較小。其他報導顯示,芒果,產量只有三成。龍眼,南部一至二成,嘉義以北二成,所以內門木柵有焙灶的棋子老師嘆氣說:「生食都無夠,哪還有通曝乾。」而小番茄,因為「瘋欉」,只有五成。台東鳳梨釋迦,落果與裂果嚴重,也只有五成—如此說來,氣候變遷,的確全面影響了台灣的水果收成。

何止水果!何止台灣!去年八月,《綠色和平》報導二○二二世界糧食危機,指出氣候危機帶來更多更熱的白天和夜晚,加上極端水災和旱災,導致農產下降、糧食運輸受阻,也令主糧的營養受損。因氣候變遷加劇高溫,五月嚴峻熱浪令印度部分地區的小麥作物枯萎。

食物的短缺,看來是世界性與全面性的。那麼,有沒有好對策?別無他法,只有簡單過日,重複使用,降低消耗,減少汙染一途;也只有如此,才能減緩氣候變遷速度。而野生食用植物,生命力較為強韌,更是值得我們好好認識與應用,以彌補不足。

相關新聞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刊登一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兩位醫事人員的投稿,文中討論台灣護病比高、過勞、低薪、...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