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崩壞 政治問題?科學問題?
楊哲銘/台北醫學大學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醫務管理學系教授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刊登一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兩位醫事人員的投稿,文中討論台灣護病比高、過勞、低薪、急診壅塞等困境,認為台灣健保體系處崩壞邊緣。文章引發各界討論,衛生福利部批評投書內容多處與事實上不符,造成國際誤解。結果是中醫大附醫需要向期刊提出更正申請,院方也做出道歉聲明。
《刺胳針》上有文章說台灣醫療品質不佳,也不是第一次。二○一八年根據該期刊一篇全球健康照護品質評比的論文,台灣的醫療品質在全球排名第卅四名,不及鄰近的日、韓。當時因為國人習以為我國健保制度被譽為世界第一,輿論對於這個評比大加撻伐,認為研究方法有問題。二○一八年到現在過了七年,台灣健保體系到底是更好了呢?還是崩壞了?
如何評估一個健康照護系統表現的好壞固然不容易,但總該有些客觀的方法,是科學問題。醫療品質管理大師Avedis Donabedian提出測量醫療品質的三大面向是結構、過程及結果,結構指標就好像是地基,結果指標就像建築物的外觀,建築物的外觀看起來年久失修,自然是崩壞的現象,即便大樓外觀看起來還美輪美奐,如果地基崩壞了,整棟建築物早晚有傾倒的危機。參考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在二○二四年發表的《健康照護系統績效評估新架構》,這個架構的頂層是健康照護結果,中層是人民的健康需求及偏好,底層則是健康照護系統資源及特性,最底層也是結構問題,指的是支撐整個系統的投入。
新冠疫情之後傳出因為護理人力不足,二○二三年起醫院就有關床的現象,甚至到了今年春節前後,急診又大壅塞;台大醫院企業工會直指,急診壅塞的主因就是缺護理師病房關床,讓病人無法順利住院卡在急診,但是根據衛福部公布的數據及解釋,都是護理人力有回流增加,關床比例一成都不到。基層人力的量與質是結構問題,護理人力是否不足各說各話,但是急診壅塞病人住院卡床卻是不爭的事實,可見這幾年來台灣的健康照護系統,由結構到過程正在出問題。
就算結構有問題,照護結果是不是還不受影響呢?根據衛福部二○二二年平均餘命的十國比較,不分性別,台灣是七十九點八歲,日本是八十四點一歲,南韓是八十三點六歲,我國只贏美國的七十六點四歲,也輸加拿大、英國、德國、法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即便自己跟自己比,也是倒退到民國一○三年的水準。就結果指標來看,我國的表現還是有點「落漆」。
健保是眾人之事,健保表現的好壞當然是政治問題,想要談健保如何變革,一定有各方政治利益的角力,但是健康照護系統績效評估也不應該只是政治問題,還是要尊重科學方法,不能只是粉飾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