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日經》報導,2021年以來,過度依賴台灣的地緣政治風險不斷被指出,但世界至今仍無法扭轉。未來全世界對尖端半導體的需求量是現在不可比擬的。但現在採購地基本上仍局限於台灣,供應鏈的扭曲局面今後進一步擴大的可能性很大。世界各國需要對「台灣風險」的增加提高防備意識。

綜合媒體報導,六名美國議員抵達台灣訪問,以表示對台灣的支持,應對中國壓力。美國在台協會(AIT)指出,美國聯邦參議員葛瑞姆(Lindsey Graham)率領的資深國會代表團訪問台灣,透過與總統蔡英文、外交部長吳釗燮、國防部長邱國正等會面,訪團將針對台美重要議題廣泛交換意見。

編者按: 烏俄戰爭已過去六週,曾被譽為歐洲糧倉的烏克蘭平原,也因戰爭破壞導致無法收割;世界貿易組織(WTO)12日將今年全球貿易成長率預估由4.7%大砍至3%,其理由正是因為烏俄戰爭的影響,並警告物價勁揚可能引發糧食危機,這長戰爭替尚未在新冠肺炎衝擊下恢復的世界,帶來潛在並具毀滅性後果。

《金融時報》指出,隨著俄烏戰爭推動能源和食品價格飆升,雖然美國通脹升至8.5%,是自1981年以來最高,但剔除能源和食品的核心消費者價格指數漲幅低於預期,給美聯儲帶來喘息空間。

編按:香港徹底落實《港區國安法》,以區家麟涉嫌「串謀發布及/或複製煽動刊物」罪被捕,並疑涉去年「立場新聞案」。嚴重影響新聞自由,報導界線愈趨模糊,使新聞工作者難以釐定,有意削弱作為「第四權」的監察職能。

編按: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任期的最後一年,面臨更大的經濟挑戰,隨著俄烏戰爭、全球通膨情勢演變,及大陸本土新冠疫情再起,對中國經濟影響愈趨明顯。李克強坦言,國內外突發因素超出預期,經濟面臨更大不確定性和挑戰。易會滿也警告,高債務、高槓桿已是大陸上市企業最大的風險源之一。

東吳大學講座教授 薛琦去年九月曾撰文「通膨會回來嗎?」當時通膨已見端倪,但美國聯準會表示那是暫時的。三個月後,聯準會改口。現已經沒有人懹疑有無通膨,而是它會多嚴重,持續多久?更重要的是,通膨來了之後呢?

《路透社》報導,由各國央行組成的國際清算銀行(BIS)表示,全球將進入新通脹時代,在西方與俄羅斯、中國關係惡化之際,疫情後續效應使全球化出現逆轉,各國必須正視全球步入高通膨與高利率的新時代。未來實際利率須高於中性利率以抑制通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