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過後

東吳大學講座教授 薛琦去年九月曾撰文「通膨會回來嗎?」當時通膨已見端倪,但美國聯準會表示那是暫時的。三個月後,聯準會改口。現已經沒有人懹疑有無通膨,而是它會多嚴重,持續多久?更重要的是,通膨來了之後呢?

通膨是指物價水準持續一段時間上漲。今天若只是油價、蛋價漲,但如同過去曾發生的,許多商品價漲後會回跌,所以少數商品價格一時波動不是通膨。政府開徵二代健保費,一次性提高物價,但不會持續,也不是通膨。房價、股價大漲,兩者都是資產,不是消費的商品與勞務,自無關消費者物價。但租金是一項重要的消費支出,占CPI權數在台灣高達13.92%,若房價在一段時間大漲10%,租金受牽動、漲5%,消費者物價就要漲0.7%,不可不慎。如果房屋自住,無租金支出則無礙,主計處會推估自用住宅的租金及波動率,再一併納入GDP與消費者物價。

股價最具波動性,可以一年漲八成(2008年),隔年跌46%。如果這兩年沒更動持股,但股價漲時,財富增值,覺得有錢,會增加消費,這是財富效果。如果利率又低,買了間套房,是增加投資。但到了隔年,股價與財富回到原點,不巧利率又漲,這就麻煩了。通膨過後正是如此。

個別商品或勞務價格與消費者物價指數連動的關係,就像樹與林。前者的波動來自市場供需改變,未必影響後者,但後者的波動一定會普遍反映到前者。所以物價水準的持續上升要有一股支撐個別物價只漲不跌的力量,那就是貨幣供給要不斷增加。

試想,一個國家的貨幣量是固定的,就如同一個家庭的所得固定。如果有些東西貴了,像汽油,外食,你會少買些,但這類支出還是會增加,於是不得不減少其他類的支出,也就壓低了這些其他支出的價格。因此,兩相抵消,物價水準不變。這就是經濟學家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半世紀多前鏗鏘有力的名言,「通膨通常是,而且在各地都是一貨幣現象。」

在完美的市場狀況,貨幣供給之於物價水準與實質產出之間會有一個穩定的關係。即多出的貨幣如果剛好足以支應多出的生產,那物價水準不變。前文指出在千禧年後,全球化趨勢與IT科技的快速發展營造出一個資金泛濫,但物價卻相對穩定的詭異狀況。不料美國前總統川普的美中貿易戰開了去全球化的第一槍,疫情接下了第二槍,俄烏之戰再補上第三槍。

美中貿易戰對美國進口物價的影響尚屬輕微。疫情對生產中斷的影響也終將減退,但各國政府因此債台高築,之後如何償還才是問題。美國還在擴大基建與社福支出,財政赤字勢必更惡化,增稅是必然選項。通膨之後的升息,尤其是從接近零開始,不論以後升幾碼,都會是基期的好幾倍。房貸支出必然大增,政府與民間搶錢,這已不是升息抗通膨的問題。

其次,俄烏戰爭已經影響全球油價與糧價,還有一些特殊商品的價格。這些物品需求彈性低,必然排擠其他支出,降低實質有效需求。即使戰爭結束,全球過去便捷的金流、人流與物流都回不去了。昨天的量化寬鬆政策就怕通膨,卻無通膨。吊詭的是,今天的貨幣通縮想擋通膨,一時恐也無力。

最後,還有一些值得注意,必須面對的情勢。包括實施中或即將實施,只會愈來愈貴的碳稅(費),或碳邊境稅。由資產分配不均導致所得的分配不均,進而衍生的社會安定問題。歐美將半導體供應看成國安問題後,要支付額外的生產成本,把最後一項有利平穩物價的因素也拿掉了。

通膨過後的日子恐怕不會好過。

薛琦

台灣大學經濟學士、碩士學位,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經濟學碩士、博士學位
台灣經濟學者與政治人物,曾任中華民國行政院政務委員、台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等職位

相關專欄

一九九八年有一部 電影 「搶救雷恩大兵」,講述二等兵雷恩在諾曼第登陸戰時,他家人接到他的三個兄長皆已戰亡的消息。...
東吳大學講座教授、前經建會副主委薛琦於《聯合報》撰文指出,通膨完美風暴已然成型,形成主因有:全球化的退潮、供應鏈成本增加、...
東吳大學講座教授薛琦於《聯合報》撰文指出,最近新台幣走強,在央行理事會引起有關「荷蘭病」的討論。其實台灣在三十多年前也得過一次嚴重的荷蘭病...
編按:新冠疫情嚴重衝擊全球經濟,各國際經濟組織都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將呈現前所未見的負成長。東吳大學講座教授薛琦於《聯合報》撰文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