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台灣已規畫最快於二○二四年開始對於國內產業徵收碳費。

半導體是國家長線發展的核心戰略,世界各國在2020-2021年供應鏈斷鏈的情況下,嘗到晶片短缺之苦,許多電子產品、汽車等消費品只能延後出貨時間或直接閹割部分功能。供應鏈斷供,以及為了分散地緣政治風險等因素,讓各主要製造大國都想擁有自身的晶片供應鏈,台灣雖有比較利益,但政府在維護並強化半導體的優勢地位上,同樣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全球陷入通膨-升息軍備競賽時,終端需求被壓抑,導致企業向中上游廠商拉貨力道減弱,連帶使出口導向型經濟體蒙受衰退的陰霾。疊加市場預期企業庫存去化的週期在明年年中才會完成,目前來說,觀察去庫存的速度與新訂單增率,是判斷企業成長動能的重要指標。

半導體「去台化」議題持續延燒,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21日首度回應,晶片是非常重要的產品,很多人忌妒台灣有那麼多好的晶片生產,羨慕的人也非常多。另外,繼5奈米製程後,台積電最先進3奈米也會去美國設廠,未來在台灣內部的投資是否因此受影響,值得留意。

水利署「水利工程減碳作業參考指引 (規劃設計篇第二版)」通過第三方公正單位-英國標準協會(BSI)的查核確認,今(21)日舉辦授證典禮,由BSI東北亞區協理張嘉倫代表頒證,水利署長賴建信代表受證,在經濟部長王美花的見證下,典禮順利圓滿完成。

我國森林、海洋、土壤三大自然碳匯路徑出爐。透過推動新植造林、國產材利用等政策,農委會提出2030年自然碳匯增量135.75萬公噸,2040年達1000萬公噸的目標。相關政策包括推動草生栽培、建立土壤碳匯監測機制,2024年還將推出海草床復育示範區。

疫情造成全球供應鏈混亂,由於當時防疫措施與缺工問題,零售商怕商品短缺,所以提早大量拉貨,導致貨櫃供不應求,但現在各國逐漸解封,與疫情共存,疊加高通膨與高升息讓終端需求疲弱,海運的需求也隨之減弱,各大港口出現大量貨櫃堆積的情況。

歷史不會重複,但總是會押韻。中國大陸在全球經濟、政治全面崛起後,逐漸顯露出改變全球新秩序的苗頭,美國強硬對中政策也成為國內民、眾兩黨的共識,面對迅速壯大的對手,美中兩國似乎陷入了修昔底德陷阱。在共和黨掌握眾議院後,美對中政策是否會迎來更強硬的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