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國際貨幣基金(IMF)10日表示,新興經濟體必須為美國聯準會(Fed)緊縮貨幣政策做好準備。該機構警告,若Fed升息速度快於預期,可能擾亂金融市場,導致新興市場資本外流與貨幣貶值。
編按:牛津經濟學研究所經濟學家 Nancy Vanden Houten 和 Kathy Bostijancic 說,Fed 對通膨的焦慮,已經超越 Omicron 疫情帶來的任何不利風險,Fed主席鮑爾表示,將防範高通膨變得根深蒂固,同時警告後疫情的經濟情勢可能會和先前的擴張不同。
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簽署即將屆滿兩年,雙邊貿易摩擦卻未見緩解。以中國為首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自2022年初啟動,該協定將削減中國與東協等15個國家之間的關稅,使中國得以進入全球增長最快的市場,對美國出口商造成不利。美國商會呼籲拜登重返TPP。
編者按: 世界衛生組織(WHO)11 日表示,不應把Omicron 變異株錯誤認知為止造成輕症,其已在全球各地造成死亡;且要把新冠肺炎當流感看待還為時過早,未來六到八週內,預估將有半數的歐洲人感染 Omicron 變種病毒,並對醫護量能帶來壓力。
編按:《日經》報導,輸電損耗幾乎為零的「超導輸電」在日本將進入實用化階段。疫情加速數化位使用,輸電損耗成為世界各國面臨的課題,日本在材料方面具有相當優勢,值得台灣產業發展參考與觀察。
《日經》報導,日本支援企業在國內建設尖端半導體工廠的補貼條件,日本政府將要求企業方面持續生産10年左右。以長期生産為條件,來確保半導體的日本國內供應。此舉還有助於穩定確保就業機會。
一項針對近1,000名商界、政府和學術領袖的調查發現,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成員中僅有十分之一預計未來三年全球復甦會加速,僅有六分之一對世界經濟前景持樂觀態度。
編按:《FT》刊登胡祖六博士整理與邁克爾•斯賓塞對話,兩人就科技監管需保持靈活性、財富不平等問題對全世界都是個挑戰以及加密貨幣進行了有益的探討,他們認為,中國的科技監管是世界性潮流的一部分,其目的是遏制對數據的濫用,以及防止市場壟斷,就這一點而言,各國監管當局或早或晚都會要著手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