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貨幣供給過多通常是資產價格膨脹,甚至是資產泡沫的主因,因此中央銀行與資產價格的關係密切。然而,早期央行多不關切資產價格穩定問題,直到2007年次級房貸風暴發生之後,態度方開始有所轉變。不過,央行該如何調控資產價格,面臨諸多挑戰,罕見順利引導資產價格軟著陸者,治絲益棼之例則所在多有。

碳費拍板,毛利將被碳費「吃掉」最多的六大行業也曝光,分別為水泥、生鐵及粗鋼及初級製品、光電材料及元件、石油煉製品、基本化學材料、以及紙漿、紙及紙板,推估約163廠將明顯受衝擊,若想保住毛利,勢必要加速減碳。

中央和地方公共建設財源將不再唯一仰賴預算資源。據悉,行政院將有新機制、新組織翻轉促參,未來四年盼帶動保險業等民間投資逾6千億。政府也將鼓勵公建型私募股權基金(PE)設置,並增加公建型REITs基金、促進政府發行永續債等多元金融商品,三路並進,為公共建設挹注兆元以上新活水。

人工智慧 (AI) 引發的科技失業問題日益嚴重,本文探討了AI對就業市場的影響,說明其在長短期的正負面影響,並透過國際比較探討勞工保障問題,點出我國相關立法工作仍有不足。

在野黨力拚本會期完成「 財政收支劃分法 」修正, 國民黨 立委、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召委 陳玉珍 也說將於廿一日當周在立院財政委員會討論 修法 。國民黨立院黨團主張將中央統籌分配款降至三二○八億元,與民眾黨團版本接近,修法露出曙光。

依照《國土計畫法》第 45 條,在縣市國土計畫2021年公告實施後四年,2025 年應公告實施「縣市國土功能分區」,象徵新的國土管理制度正式上路。但部分縣市政府卻以「圖資未更新」、「民眾理解不足」、「作業不及」為理由,要求中央延緩實施,甚至連立法院不分藍綠立委,都提出修法草案,要求國土計畫展延到 2027 年再上路。

台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全台人老、屋老「雙老」現象持續惡化。內政部統計,全國僅65歲以上長者居住宅數已達75.7萬宅,不僅創歷史新高,近10年來更增38.2萬宅,增幅超過2倍,其中有57.2萬宅為獨居。

國發基金投資頻爆雷,主委 劉鏡清 表示,在投後管理方面會加強,未來投資合約都會明定,必須讓國發基金進入董事會,且要有一定的道德標準,才接受投資申請。針對個案,他透露,評估是否撤出如興,而長期虧損的電動機車龍頭Gogoro,則已與異動過後的經營層討論股東權益與經營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