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世界經濟持續整合與變動下,從貨幣、跨國企業到區域整合等面向,國際政治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甚鉅;而各國政府與跨國企業在資本追逐利潤的過程中,包括人才、勞務與商品的快速流動,台灣又該如何面對全球化洪流的挑戰?產業轉型必須與國際接軌,財政規劃也須在地轉化。余紀忠文教基金會特邀請前香港中大校長劉遵義、前經建會主委陳添枝、前財政部長何志欽、中研院院士胡勝正及佛光大學講座教授華而誠等,針對發展與分配如何兼顧議題舉辦講座,就實務層面,聽產官學各領域專家如何解讀。
春節過後旱象水情依舊沒有緩解,桃園、高雄等八縣市已於2月26日實施第二階段限水措施,而石門水庫供水區包括新北板新與林口、桃園地區更將於4月1日起實施第三階段限水。目前石門水庫水情顯示水庫有效蓄水容量20.07%(3月23日資料),缺水越顯嚴重。水情告急不能僅靠天公降雨,面對氣候異常,我們必須有更積極的觀念與行動。
台灣已經沒有風調雨順,非澇即旱已是常態。氣候變遷所帶來的不僅是極端暴雨等治水問題,應對過去少有的「乾旱」,也必須正視、...
若我們將時間往回推移,2014年這一年,可說是上天對台灣相當仁慈的一年。因為這一年之中,地球上總共有23個颱風生成,但僅有2個颱風對台灣造成影響。
今天我要談的是,面對缺水,應該怎麼辦?除了休耕、限水、省水和祈禱下雨這三招外,難道沒有其他更積極、永續、為人們帶來希望和幸福的結構性改變做法嗎?
首先,必須認知兩個不爭事實:一、台灣是多雨卻缺水國家;二、全球暖化極端氣候的影響。
前者,台灣山高水短、地形陡峭留不住水,一遇乾旱,久之就有水情警報;後者極端氣候下,造成三年一大旱兩年一大雨情勢恐成常態。但最重要的是,生物都需要喝水、用水,工業農業需水量更大;面對這些,...
我們的世界正遭受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多重壓力,這些多重壓力會因不同的韌性造成未來世界的不同發展。
透過社會發展指標的反映,有助於政府掌握社會變遷的脈動,適時調整策略,可以修正並預測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如何建立健全、合於我國國情的社會發展指標,實為政府應審慎思慮的課題。
在去年高雄的氣爆事件後,邱文彥立委建議,面對城市中發生層出不窮事件,像是老舊的管線、城市與區域的規劃、新舊不銜接,應積極面對公開討論。在氣候變遷課題下,城市無論任何規劃發展,都離不開「韌性」二字,是要與時間賽跑、環境相扣,這就是「韌性永續城市」對談的開始。希望在台灣人口多、地方大、挑戰較多的地方,面對面就現有規劃執行,各進程事物作整理,與民間社會對話,進而更積極的規劃未來。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與新北市政府於2月4日舉辦「...
順應公民力量崛起的浪潮,柯文哲以「開放政府,全民參與」為主軸,史無前例地完成了一場非典型的選戰並順利入主台北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