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又是一年國家永續發展獎的評審,體力一年不如一年,為承擔國家永續發展進程的實質表現,進行追蹤,跑遍全島,不得鬆懈。今年在俊興缺席下心情備感壓力,承先啟後的態度與責任更是嚴肅。每年典範的選擇及進行的過程,是觀察永續發展績效與實際作為的契機。年復一年的選拔過程,每每見到傑出表現在不同領域中產生蛻變、永續觀念在逐漸普及、確實令人興奮又激賞。

今年的四大主題:教育永續發展、企業永續發展、社團永續發展與行動計畫執行,仍以行動計畫類最為充實,...

古語有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傳統封建君主制度下的儒家思維,是智者對於欲得天下者行事準則的建言,然而在個人修為(小我)與國家天下(大我)之間,並不存在著具有主體意識的社群,只有個別且無名的人民。

活動介紹:

北京APEC峰會後,國際勢力重新建構,台灣在期中地方大選後,國內政黨版圖亦重新洗牌,面對國、內外局勢丕變,政府與民間須盡速提出因應策略,解決發展與分配的兩難並凝聚社會共識。

面對公與義─承擔與試煉」講座,特邀中研院院士朱敬一、知名評論家南方朔及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就政治、經濟與國際面向,探討國家未來出路,並邀請世新大學客座教授王健壯擔任主持人。

審時度勢,綜觀大局,劃時代的試煉,承擔的艱鉅...

面對這種型態,企業主當然也會受到影響,但資本無國界,企業主考量台灣無法與韓國競爭,可選擇把生產移至海外,例如遷到人力較中國大陸便宜,且又將 與中國大陸簽訂FTA的東協。可悲的是,企業主可以自由移動,勞工卻無法自由移動,上述提及的各產業從業人員的生活家計皆會受到影響。

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是當代最具挑戰性的風險之一。 面對日益詭譎多變的極端氣候,各界已深切感受到全球氣候變遷對地方微氣候的影響愈見深重。

在台灣,社區營造不是一個新興的概念,但卻是一個隨著不同歷史階段與社會狀況而持續更新的參與方法和過程。

從小客廳神案旁就掛著一幅先祖父小學同學李石樵大師所繪的油畫,由淡水遠眺觀音山,寬廣的河面,岸上停著幾艘舢舨。堤防、碼頭都還沒建,八里岸上也沒幾棟房子,這應該是六十多年前的淡水河印象。

隨著時間巨輪的轉動,同一場景在不同時代、不同畫家的筆觸裡,呈現了不同的面貌,堤防建了,房子多了,或晴或雨,或早晨或黃昏,各有不同的味道。過去四十多年來,我曾在不同時間、不同氣候,不同季節下,從觀音山、大屯山、七星山頂鳥瞰淡水河,...

台灣這個同時擁有百座接近四千米高山的獨特島嶼,住了二千三百萬不同族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除了原住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不說,我們這些所謂的漢人,移民到這片土地上多則三百年,少則數十年。但非常諷刺的是,我們的DNA還留在遙遠的黃土高原上而不自覺。

小時候,我們的父祖輩忠實的照著依據大陸節氣而寫的農民曆的訊息,辛勤的耕種著這塊土地。隨著不同神佛的生日安排著每年生活的節奏。因此我們得以保存了在中國大陸早已消失的中華文化最精髓的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