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勞工保險基金面臨的財務挑戰已達到需立即處理的關鍵時刻。根據最新精算報告,若未啟動年金改革,基金恐將於2031年破產。面對此危機,立法院正密集審議《勞工保險條例》修正草案,其中朝野立委提案,要求將政府撥補入法,並明訂每年撥補金額不得低於 新臺幣1,000億元 ,同時要求政府負最終支付責任。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會議(COP)自1995年起,逐步發展為全球氣候政策的協商平台。它不僅推動《京都議定書》與《巴黎協定》的落實,更透過年度會議促進各國更新減碳承諾,強化全球升溫控制在1.5°C以內的目標。

立法院會昨(14)日三讀通過 環評 法修法,增訂 太陽光電 系統條款。明定國家風景區、地質敏感區、重要濕地、山坡地、水面型系統等十類案場,開發前應實施環評,但排除屋頂型或規模較小的自用發電系統。

 英國《經濟學人》最新一期的封面故事以台灣為主角,點出台灣經濟在出口暢旺、貿易順差創新高的風光背後,潛藏被稱之為「台灣病」的結構性風險,而新台幣匯率長期被低估是元凶。

台灣央行與美國財政部已就匯率議題達成共識,並於昨(14)日台灣時間晚間8時30分(美東時間上午7時30分)同步發布聯合聲明。經與美方磋商後, 央行承諾自今年12月底起,有關央行干預匯市金額等資料發布頻率,將由現行每半年改為每季公布一次。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

外媒報導台灣將巨額投資美國,消息引起朝野關注,立委擔憂是否恐動用外匯存底?中央銀行副總裁嚴宗大昨(13)日揭示兩大原則,一是看央行有沒有對外匯市場進行調節,二則是看外匯市場供需。

壽險業者十年砸2兆元做匯率避險,卻未能真正化解風險。壽險公會正研擬提出匯率會計調整方案,並傾向AC債券攤銷法,引發學界正反意見。立委賴士葆昨(12)日表示,壽險業面臨匯率痛點仍應遵守國際財報準則; 金管會主委彭金隆說,國際準則是為了要「允當表達」,而非死守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