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經濟日報》社論指出,在疫苗日漸普遍下,新冠疫情逐步回到可控的程度,生產、消費恢復正常,一年多來受壓抑的經濟,理應迅速回彈,有兩位數的成長,但是整體的圖像,並不如想像般樂觀。
兩岸先後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前「經建會主委」、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陳添枝18日下午在一場研討會分析,台灣能否進入CPTPP受政治影響,可能有3種可能的情境,還要看美國是否加入。若比照2002年兩岸同時進入WTO模式,因會員國與中國談判將花費很長時間,台灣加入將遙遙無期。
氣候變遷是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我國在104年訂定「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以下簡稱溫管法),是國際少數將國家長期減量目標入法的國家。
編者按: 國際間各國疫苗覆蓋率陸續提升,全球已有7成國家放寬邊境管制;我國公衛學者對此指出,邊境解封能加速經濟復甦,建議政府與歐美國家協商,相互認證疫苗護照,讓施打2劑疫苗的民眾能快速通關。疫情指揮中心透露,已與歐盟規畫相互認證機制,現正針對歐盟要求、認證內容進行實質合作。
學者指出,國內教育過去著重氣候變遷科學研究,還沒跟上業界實務發展。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已持續參與氣候變遷大會10年,今年也將克服疫情帶來的不便,出席周邊會議。
減碳成為全球趨勢,綠委邱議瑩認為,台糖閒置土地可用來種樹,作為碳匯使用;經濟部長王美花說,已就全台有多少地方可以種樹進行盤點,即使沒交易,也有碳權,可請企業認養,也會把台糖納入。
台灣氣候服務聯盟與中經院今(18)日舉辦「台灣氣象產業」論壇。關於推動能源轉型必須不斷提升再生能源占比對供電的影響,經濟部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坦言,因為我們不能控制老天,當我們大量使用再生能源,就必須更倚賴對氣候的預測、瞭解和掌握,才能更放心大膽將更多再生能源引進電力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