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台灣疫情升溫,除了排隊買快篩等亂象外,防疫保單的理賠壓得業者喘不過氣,針對居家照護是否核保,爭議頻傳;金管會主委黃天牧2日表示,針對防疫保單理賠的增加,股東增資是解方,必要時金管會會動用緊急金挹注,未來將不再隨著防疫政策或疫情變化,擴大解釋保單的適用範圍。
「2030雙語國家」的政策在2017年由蔡英文總統宣布,官方公布「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2030雙語政策整體推動方案」,也訂定「雙語國家發展中心設置條例」展示對政策的決心。然而這幾年下來,政府缺乏配套措施、急衝快打的政策方針逐漸浮出檯面,不但無益於教育現場,更可能會對我國文化產生難以挽回的衝擊。
疫情復發、物流不順導致供應鏈短缺等,持續影響全球經濟復甦,加上烏俄戰爭加速能源及大宗物資上漲,全球陷入停滯性通膨現象中。各國央行謹慎面對通膨完美風暴,同步關注美聯準會動向做為因應指標,英國央行率先與美同步,升息前夕 先調升債息。
疫情衝擊下,市場已處於原物料價格高漲導致的輸入性通膨,消費者親身體驗物價大漲,加上打炒房、缺工缺料等綜合問題,對相關產業相對不利,業者對於未來景氣看法正快速轉變,其中住宿餐飲、營造暨不動產兩大產業更出現跳水式下跌。
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預估,全年經濟成長率可能下修,但「保4」應無問題。國發會主委龔明鑫更指出,不會發生像其他國家有負成長的情況。然,中華經濟研究院發布2022年4月台灣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續跌,製造業景氣前景由晴轉陰,經濟成長保4甚憂。
《衛報》報導,近日發表的報告指出,雖然去(2021)年全球興建中的燃煤電廠裝置容量有所下降,但煤炭使用量與全世界計劃興建的燃煤電廠數量仍太多,難以將暖化溫度控制在安全範圍內。
時代力量立委 陳椒華 指出,行政院長蘇貞昌把氣候變遷因應的部會協調整合工作推給沒有實權的永續會,「非常不應該」,呼籲蘇揆「別讓孫女不開心」,以後怨嘆阿公當年擔任閣揆時推卸責任,讓未來世代承受氣候變遷的風險與苦果。
台灣疫情擴散迅速,單日確診人數已突破兩萬人,雖發病後重症與死亡比例低,但根據美國衛生單位估計,約有1成的確診者會出現「長新冠」(Long Covid,即新冠後遺症),目前該症狀種類高達200多種,且有研究指出67%的長新冠患者都曾出現認知障礙。可見疫情的造成社會的傷害,除須長期觀察,短期內也難有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