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今年首波梅雨鋒面將至,經濟部水利署表示,目前中、北部水庫蓄水率約9成以上,已要求各區水資源局及水庫單位每日三查水情,密切瞭解天氣預報變化,細緻調控水量,並掌握劇烈天氣可能帶來的致災性降雨。
《 日經》金融專家河浪武史指出,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RB)時隔21年決定大幅加息0.5%。「量化緊縮」也已開始,美國正在急忙遏制通貨膨脹。綜合因素引發了美國物價上升,貨幣政策不是特效藥。但美聯儲仍加快貨幣緊縮,因為必須要儘早收回3萬億美元規模的過剩資金,以防止「銀行系統性過熱」。
立法院社環委員會今天審查「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環保署長張子敬表示,減碳工作會「先大後小」實施,大企業要用碳費等手段鼓勵減碳,但小的不一定用同樣方式,會評估各種工具對不同排放源的減碳效果。
生態、環保團體今(10)日發布聯合聲明表示,甲烷的溫室效應約為二氧化碳的80倍,減少甲烷排放是最快速有效且經濟的減緩措施,有助於控制地球溫度上升不超過1.5度,透過畜牧業減排是不可忽視的淨零排放策略。
2022新冠病毒變異株Omicron再次肆虐中國,根據彭博報導,上海復旦大學研究人員研究指出,大陸若放棄清零政策,可能引發大規模感染,導致160萬人喪生。然而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譚德塞10日呼籲中國改變「清零」政策,並強調該作法是不可行性。四月中國各省封城以來,停工衝擊、供應鏈斷裂,衍生出人權與社會發展問題,為中國長遠發展埋下變數。
台灣科技產業近年來蓬勃發展,台積電更站上「護國神山」的巔峰,台灣三大科學園區在2021年產值更上看4兆元。但台灣理工人才培育,除了面對少子化影響外,也因企業捧著高薪競爭下,出現才非所用、壓縮傳產與其他產業、博士研發人員等不足問題,為台灣未來埋下隱憂。
《經濟日報》報導,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示警,未來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國際原物料價格飆漲、變種病毒引發疫情反覆,以及氣候變遷加劇等四大風險,均可能促使全球高通膨現象更持久,美、英等主要經濟體恐加速緊縮貨幣政策。這些因素均將衝擊全球經濟活動與擴大金融市場波動,增添全球景氣下行風險。
編者按: 「2030雙語國家」的政策在2017年由蔡英文總統宣布,官方公布「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2030雙語政策整體推動方案」,也訂定「雙語國家發展中心設置條例」展示對政策的決心。然而這幾年下來,政府缺乏配套措施、急衝快打的政策方針逐漸浮出檯面,不但無益於教育現場,更可能會對我國文化產生難以挽回的衝擊。
「雙語國家」由蔡英文總統親自宣布,但早在2002年陳水扁總統任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