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

編者按: 「2030雙語國家」的政策在2017年由蔡英文總統宣布,官方公布「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2030雙語政策整體推動方案」,也訂定「雙語國家發展中心設置條例」展示對政策的決心。然而這幾年下來,政府缺乏配套措施、急衝快打的政策方針逐漸浮出檯面,不但無益於教育現場,更可能會對我國文化產生難以挽回的衝擊。

政策零質疑 真的沒問題嗎?

「雙語國家」由蔡英文總統親自宣布,但早在2002年陳水扁總統任內,就曾宣示要將英語列為官方語言,但真正實際推動的則是現任副總統賴清德。2014年,賴清德在台南市長任內推出以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的十年計劃,他擔任閣揆後推動的「雙語國家」可謂是台南經驗的延伸。此項政策也得到在野黨的認同,諸多政策互相拉扯的朝野各黨,對雙語政策竟有難得的共識。

政策公布以來,除少數學者提出質疑,未曾見過有民意代表或政府官員公開提出質疑,而多數國人就算明知台灣主客觀環境很難達成「2030雙語國家」願景,也還是抱持多做不會有錯,甚至是樂觀其成的心態,渴望提升競爭力的焦慮,轉化為推動雙語國家最強而有力的支撐。

教師甄選只考英文 恐流失學科專業

然而,花蓮縣111學年度國中教師聯合甄選,將此政策的爭議浮出檯面。該甄選中包括國文、英語、數學、理化、地理、體育等類科的教甄初試,以「英文」取代各科專業科目,並規定複試的教學演示,以英語進行口試問答。

對此,學者紛紛批評,盲目發展雙語國家政策中的「英語」,本末倒置。若以英語作為教甄的必要篩選條件,勢必更壓縮教師各自專業表現機會,讓英文能力較佳的人成了各學科的「類專家」,占去稀有的教職,糟蹋的是各學科專業,受害的是學生。

雙語政策需長期思考 以加拿大、香港為鑑

台灣語文學會就曾在上月初(4/8)召開記者會反對2030雙語國家政策,並痛批雙語國家是未經思考的政策,恐弱化學生的學習力。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廖咸浩舉例,加拿大曾推動法文沈浸式教學,政策根本是希望法裔文化受到重視,但後續卻引發副作用,造成階級分化、資源分配不均的後果。

英語力的重要性無庸置疑,沒有人反對提升英語能力,但相較於目標宏大卻高度爭議的「雙語國家」政策,聚焦如何提升英語教學成效,是否更加務實可行?在民意與政策加持下,雙語列車已然啟程,迎接我們的,是更加美好的國度,還是一個未知的未來?2030雙語國家,可有再斟酌的空間?

相關新聞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刊登一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兩位醫事人員的投稿,文中討論台灣護病比高、過勞、低薪、...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