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編按:疫情後,全球經濟處於復甦階段,台股來到歷史新高點,熱錢過剩、航運貨櫃短缺、原物料上漲,未來是否反應市場物價的通膨疑慮仍在。上週金管會主委黃天牧提醒仍要審慎投資注意風險,國發會則表示,台股仍有基本面支撐。
編按:綜合媒體報導,台積電積極打造半導體綠色供應鏈,除了增加投資再生能源,也要求自家供應鏈跟進「綠化」,擬將「供應鏈碳足跡」及「減碳績效」列入公司採購重要指標,攜手機台設備商合作開發半導體節能綠色機台,109年節能團隊提出272項節能行動方案,成功省下2億度用電量。
編按:全球化的人口擴張、經濟發展快速,人流、物流移動,間接影響地球生態發展,氣候變遷刻不容緩,政治、經濟、環境、金融、科技、公衛無一不幸免。國際再生能源總署3月時指出,全球若要達到氣候目標,到2050年將投入115兆美元於太陽能電、電動車等潔淨能源,如此才能讓全球氣溫上升減緩至攝氏1.5度。
累計到今日,全球已有破億人口感染新冠肺炎,超過三百萬人死亡,這場疫情改變的不僅僅是經濟活動與政治版圖,更由上至下翻轉許多人面對人生的態度。往後,要以怎樣的心情度過每一天呢?感受,那些死亡與大流行教會我們的事。
編按:新冠疫情導致人們對經濟情況和未來堪憂,《日經》報導指出,疫情對生育的影響顯現出來的時間落在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多個國家的出生人數下降10~20%。日前CIA更預測,台灣今年生育率,全球最低,16年後、至2037年時新生兒恐「提早」跌破10萬人大關。
歐盟自2018年5月正式執行的「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DPR)」到2020年12月所公布的「數位服務法(DSA)」和「數位市場法(DMA)」等法案。從外界看來,這些都像是在對國外的大型企業進行管制及約束,實則是歐盟為了配合發展「數位單一市場」的規劃,對歐盟會員國境內的業者、現在與未來要進歐盟市場的跨國業者進行區分、定義,對不同規模的網路服務業者、平台服務業者進行「法遵」的要求,不再只要求業者「自律」,進一步要求業者們明確落實法遵制度。
編按:去年新冠疫情衝擊全球經濟發展,供應鏈斷鏈、重要物資及原物料短缺、疫苗供需等問題,逐漸造成各國為國安需求重建區域經濟,利益權衡下,開發中與落後國家似乎已被排擠在全球化經濟復甦之外。《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指出,世界經濟復甦速度遠快於預期,但無論在各國內部還是國與國之間,處於劣勢的國家和人群似乎都將遭受最緩慢的復甦。
中經院今(21)日上調我國今年經濟成長率(GDP),最新預測值為4.8%,較2020年經濟成長率的3.1%可望再上層樓增加1.69個百分點。中經院表示,就經濟成長模式觀察,2021年是呈現「內熱外溫」情勢。國發會示,近期景氣擴張情況超乎預期,今年經濟成長率有機會挑戰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