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中國大陸一艘快艇日前闖入金門海域,遭台灣海巡署追緝後翻覆釀兩死,外界關注事件會否影響兩岸關係。多名學者對BBC中文分析指,兩岸官方在這次事件後均算克制和低調,料不會升級到「軍事對抗」,但金門海域的管轄權與執法行動凸顯了兩岸關係的微妙變化。

賴幸媛是「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 )的重要推手。兩岸簽署 ECFA ,當年曾是石破天驚之舉,而其背後,實有來自「特殊管道」的助力。而今,中國商務部認定台灣構成貿易壁壘,揚言研究終止 ECFA , ECFA 的未來命運將是如何?賴幸媛接受《風傳媒》專訪時指出, ECFA不應該終止,她也認為不會終止。

中國大陸海警局宣布,福建海警局將加強海上執法力量,在廈金海域開展常態化執法巡查行動,進一步維護有關海域作業秩序,維護漁民生命財產安全。

環境部表示15日11時至15時民眾在各機場所見到的美國太空總署NASA飛機,是 環境部與NASA及亞太國家合作的亞洲空氣品質機載和衛星調查計畫(Airborne and Satellite Investigation of Asian Air Quality , ASIA-AQ)的一環 。DC8飛機上搭載的空氣品質監測精密儀器在雲嘉南到高屏地區量測地面46英尺(15公尺)至11,000英尺(3,300公尺)的各項空氣污染物變化,另外GIII則是在28,500英尺(8,600公尺)高度於臺中到屏東之間巡航,以機上搭載光達儀器進行區域空品的量測,為科學研究與國際合作之典範。

一艘中國籍快艇 14 日越界闖入金門海域,海巡署人員追緝過程中, 2 名中國漁民因拒檢船隻翻覆罹難,國台辦譴責台灣並直指是「惡性事件」,海洋委員會主委管碧玲對此強調是正當執法行為。

經濟學人資訊社(EIU)15日發布2023民主指數(Democracy Index),在全球167個國家地區中,台灣排名第10,居亞洲之冠。台灣也符合EIU定義的「完全民主」。

不過,台灣此次總得分為8.92,較上一年度的8.99微幅下滑。台灣曾在2021年度的EIU民主指數排名第8,同樣是亞洲之冠,該年度總得分也是8.99。

2023年2月15日我國公告實施《氣候變遷因應法》(簡稱氣候法),於昨(15)日上路滿一週年。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總監趙家緯評點,這一年的進度「不如預期」,但已可從台灣社會的討論中看見「氣候主流化」的修法效果。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則表示,12項優先子法目前完成七項,要盡速把相關子法完成。而另一重要檢核點是,環境部應按《氣候法》於今年提出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

2019年底通過的《海洋基本法》,明定兩年內政府應制定包括《海洋保育法》、《海域空間管理法》、《海洋產業發展條例》等「海洋三法」,但至今只有《海洋產業發展條例》三讀通過。四年過去,海保法行政院版本草案終在15日的行政院會上通過,並將提交立院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