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報社論/美中關稅戰暫時休兵怎麼看?

川普政府在歷經一個多月的市場動盪後,選擇將對中國商品課徵的關稅從145%降至30%,而中國亦將報復性關稅從125%降至10%,此舉雖為暫時性停戰,卻讓全球股市大幅反彈,也為雙方留下一個繼續談判的90天窗口。

川普為何讓步?

這場被解讀為「川普讓步」的調整,究竟是理性妥協還是戰略?對中國、對台灣、乃至全球經濟體系而言,又蘊藏哪些隱憂與轉機?

川普這場關稅退讓不僅削弱了美國原有的談判籌碼,也暴露了他決策風格的即興與反覆。他雖然以「勝利者」姿態高調宣布協議,但實際上卻是市場與政治壓力迫使其調整戰略。在宣布關稅調降後,美股迅速回彈,道瓊與標普500創下關稅開打以來最大單日漲幅。

但這波市場「狂歡」恐怕只是暫時性的安慰劑,事實上,美國消費者仍面臨物價上升、供應鏈混亂,與家庭平均支出增加二千多美元的現實壓力。這正說明了美中之間的互相依賴程度,早已超出任何單邊政策所能撼動的。

中國戰略性勝利

相對於川普的「讓步」,習近平則展現了強硬與精準的戰略耐力。從中國官方與市場反應來看,這場協議被視為一次階段性勝利,不僅使美國撤回對中國設下的34%「報復性關稅」,更將中美間的關稅條件拉回到對盟友的標準。中國股市聞訊大漲,人民幣匯率亦應聲上升,顯示市場對這次談判結果高度肯定。

「這是中國能夠盼望的最佳結果,美國退讓了。」而這次談判所帶來的信心與槓桿,也勢必會在未來的談判桌上成為中國的新優勢。

對台灣而言,這場美中貿易戰看似無關,實則影響深遠。台灣的產業結構深度嵌入中美供應鏈之中,無論是電子代工、IC設計或筆電供應,皆受制於全球貿易環境。正因如此,美中重回談判軌道,讓台灣暫時鬆一口氣。

提升台灣出口需求

關稅戰的和緩不僅可望恢復中國內需與出口動能,進而提升台灣出口需求,也為原本處於觀望與拉貨壓力下的台商帶來喘息機會。例如,鴻海、仁寶、廣達、英業達等企業均因風險降低而受惠,蘋果與筆電供應鏈壓力亦銳減。

不過在國際政治現實面前,台灣的脆弱也再次被赤裸揭示。未來台灣與美國之間即使有談判,也缺乏讓對方「痛」的籌碼。面對美國這個全球經濟巨獸,台灣若無可迫使其讓步的條件,終究只能請求其「善待」,而不是如中國般平起平坐的協商。

尤其當台積電與其供應鏈企業已大舉赴美設廠,台灣留在手中的籌碼更顯薄弱。

典型的雙輸困局

從更高層次觀察,美中關稅戰的和緩,不單是經濟策略的調整,更是地緣政治態勢的變化指標。川普雖以「經濟民族主義」為名推動保護主義政策,但結果卻反映出一場典型的雙輸困局。而中國在內外交困的經濟處境下,雖一度強硬應對,但最終選擇務實合作,亦反映出其對穩定經濟與就業的迫切需求。

展望未來,這場90天的喘息期可能是一場新的談判前哨。從川普的政治習性來看,他隨時可能再次翻盤,尤其當內部民調或市場出現變數時。因此無論是中國或台灣,皆不可掉以輕心。

台灣尤其應在此期間強化自身經濟韌性,發展多元市場,並提高與美方交涉的技術與籌碼。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再次成為美中大國博弈中的「棄子」。

這場看似平靜的美中關稅大戰,其實蘊含了權力鬥爭、經濟重構與區域戰略的多重角力。川普讓步,中國得分,台灣暫得喘息。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真正的挑戰從來不在表面的和平,而在於如何在下一波波濤洶湧來臨之前,做好萬全準備,並在全球經濟棋盤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主動權。

政府準備好了嗎?

相關新聞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
外媒報導台灣將巨額投資美國,消息引起朝野關注,立委擔憂是否恐動用外匯存底?中央銀行副總裁嚴宗大昨(13)日揭示兩大原則,...
壽險業者十年砸2兆元做匯率避險,卻未能真正化解風險。壽險公會正研擬提出匯率會計調整方案,並傾向AC債券攤銷法,引發學界正反意見。...
彰化縣文雅畜牧場雞蛋驗出殺蟲劑「芬普尼」殘留,食藥署要求下架相關批次 15 萬顆雞蛋。食藥署並要求事發前一個月內雞蛋一併下架。該牧場月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