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國際能源署(IEA)發布最新重磅報告,概述了幾項在2050年前實現零碳排的建議,包括2025年起不應銷售家庭供暖用的石化燃料,汽油和柴油汽車的銷售也應在2035年前停止;施羅德投信表示,國際能源署確認了方向,顯示趨勢不可逆,投資人應順應此零碳排投資趨勢,以氣候變化策略基金布局。
編按:《日經》記專訪亞洲開發銀行(ADB)行長淺川雅嗣,以歐美為中心,「新冠疫情後」的經濟正在進入視野。曾經是世界增長中心的亞洲新興市場國家的前景如何?
全世界過去幾個月來已面臨從半導體、汽車零件甚至到運動褲等各種產品短缺的窘境,然而,短期內可能還無法解決。專家認為,就連在最佳情況下,都無法在未來一年內解決供應鏈受限局面,供應鏈緊俏的風險會延續至2022年,增添通膨壓力,並且考驗聯準會(Fed)繼續支撐經濟的決心。
編者按: 五月中旬台灣新冠疫情延燒以來,已陸續收到美日捐贈的疫苗,相較於美日兩國捐贈的疫苗全數到貨,台灣採購的國際疫苗卻僅零星來台,甚至無法確定到貨時程,到底疫苗採購過程出了什麼問題?在變種變毒肆虐全球,各國開始超前部署取得追加疫苗時,台灣政府該如何取得先機?
綜合媒體報導,專家警告,美國聯準會(Fed)上周意外暗示政策立場轉「鷹」,可能重創全球金融市場的「通貨再膨脹行情」,投資人應慎防市場大幅回檔,Fed轉鷹可能引發美股回檔10%至20%,新興股市前景也籠罩陰霾,銅價短期可能跌破每噸9,000美元。
編者按: 疫情延燒,新冠疫苗為全民關注焦點,網路上真假訊息不斷,日前媒體報導「mRNA 疫苗技術發明者怒了 後悔打了莫德納」的訊息,目前已被國外查核媒體認證訊息不實。到底疫苗的技術為何?對人體是否有害?以下為整理報導。
編按:綜合媒體報導,鮑爾表示,隨著經濟繼續從大流行的影響中甦,未來幾個月就業增長應該會加快,暫時的通脹壓力應該會緩解。他在國會山莊準備的證詞中也強調「經濟已經持續改善」,並指出國會和美聯儲在疫苗接種和廣泛刺激措施方面取得了進展。他也將出席眾議院冠狀病毒危機小組委員會,討論自大流行開始以來美聯儲為支撐經濟所做的努力。
編者按: 6月15日起開放AZ疫苗擴大接種,其中以75歲以上長者(含65歲以上具原住民身分者)人數最多,20日進入施打疫苗第7天。不過全台傳出超過70人接種AZ疫苗後猝死,死因是否與接種疫苗直接相關,仍有待釐清。但AZ疫苗缺乏亞洲長者安全數據為真,到底要如何因應,人民有其他選擇嗎?成為政府應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