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中國「雙十一」 購物節在經歷了長達一個多月的電商平台促銷活動後即將落下帷幕,但這場全球最大的購物盛事並未激起消費者的廣泛熱情。中國消費者的消費低迷源自於長期的房地產危機和對收入保障的擔憂,使得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難掏腰包。
在全球邁入生成式人工智慧(AI)爆發式成長的關鍵歲月中,臺灣也正站在產業轉型與技術升級的十字路口;在這樣的背景下,英國數位媒體公司 Tortoise Media 發布的「全球人工智慧指數(GAII)」,可用來觀察全世界在該產業的競爭趨勢,並回歸看臺灣是否有把握半導體製造實力與資訊通訊科技所累積的根基,增加國際AI舞台上的定位與機會。
中國綠色債券(環保債券)的發行量增加。2025年的發行額已超過1000億美元,按年度計算創下歷史新高。在中國國內經濟放緩的情況下,通過綠色産業促進經濟增長的國家戰略起到了推動作用。也有觀點認為,中國正在趁著歐美脫碳進程遇阻的間隙,試圖掌握「綠色主導權」。
川普以 IEEPA「緊急狀態」對全球加徵關稅,引發濫權爭議。學者指出貿易逆差屬長期可預期現象,不符 IEEPA 要求,且國會已有其他貿易法律,不應再以緊急權繞過程序。儘管關稅在法院可能被撤銷,各國仍選擇與川普談判,主要原因係擔憂其轉而援引其他法律,加上美國外交與國安決策長期朝向總統集權化發展,全面執政之下國會制衡力下降、人事權可被代理制度架空,最高法院也日益避免對此類憲政特權進行評價,使之難有效限制行政權。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近日發布《排放差距報告》(Emissions Gap Report),對全球應對氣候變遷的進展發出嚴峻警告。報告指出,儘管各國提出一系列新的減排承諾,但若僅依現有集體承諾全面兌現,本世紀末全球氣溫相較於前工業時代, 仍將上升攝氏 2.3 度至2.5 度 。若只實施現有政策,升溫幅度更可能高達 攝氏 2.8 度 。
在全球地緣政治局勢變動與美國推動半導體供應鏈本土化的背景下,以台積電為首的台灣半導體大廠紛紛赴美設廠,帶動相關供應鏈業者在美國形成產業聚落。這項海外佈局被視為台灣半導體產業一次重要的策略性轉變,同時存在著顯著的優勢與挑戰,形同一把「雙面刃」。
美國總統川普周二 (4 日) 正式宣布,對中國芬太尼相關進口關稅從 20% 降到 10%,並把對中國對等關稅從 34% 降到 10% 的休戰措施延長一年,象徵正式確定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達成全面貿易協議的關鍵元素。這兩道行政命令將從 11 月 10 日起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