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預計7月底召開,中央研究院前院長李遠哲9日表態,他支持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的擁核立場,因為核災與全人類滅絕的威脅是絕對不能相比。他已接受賴清德總統邀請,擔任該委員會顧問,將以科學家身分提出專業意見,深盼賴清德做出正確決策。

中國在核聚變上的投入超過美國,建成了一個龐大的核聚變技術園區,並成立了一個由一些中國最大的工業巨頭參與的國家核聚變聯盟。為完成核聚變計畫,中國的科研團隊24小時輪班工作,幾乎晝夜不停。這個亞洲超級大國在核聚變科學和工程領域的博士人數是美國的十倍。

今年以來,氣候變遷導致各地氣溫不斷飆高,6月全球平均氣溫再創歷史新高,且連續第13個月創新紀錄,令科學家預警,今年可能為史上最熱的一年。

針對核能議題,環境部長彭啓明昨(8)日表示,國際尚未有「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和核融合商轉使用,目前仍應大力發展綠能,但他也坦言,以目前能源路徑無法達到2050淨零目標。彭啓明接受網路節目《中午來開匯》專訪時表示,因應淨零碳排,去年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指出,為達2050淨零,氫能、核能都是選項之一,但目前尚無SMR和小型核融合商轉,大力發展綠能仍是主要方向。

隨著人工智慧(AI)興起,矽谷科技巨擘不計成本地搶進AI領域,帶動大型資料中心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使電力需求幾乎在一夕之間激增。全世界許多地方都出現新增電力需求遠超過供給能力的現象,使AI業者必須苦等數年才能確保供電無虞,斷電及電價高漲的風險也隨之提高。

環境部將召開第4次碳費費率審議會,有望觸及碳費價格深水區。對此,環境部長彭啟明5日表示,他認為目前模擬的不同費率對各產業衝擊非常低,比漲電價還要少很多。

賴清德總統日前宣布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由中研院院長廖俊智擔任副召集人,他昨日說,每一項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的方法都有優缺點, 這個委員會將以理性的態度來討論,並會考慮到社會接受度;至於「去碳燃氫」技術,至少要3、4年後才會被應用。

環境部將於5日召開第四次碳費費率審議會,據了解,碳費委員間目前有一個共識、四個爭點,此次可望首度觸及費率深水區,同時也會提出不同費率情境下的減量成效及衝擊影響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