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編按:即將邁入2022年,回顧2021年重要事件,天災與人禍頻傳,尤其新冠疫情已產生深遠影響,而過往帶來的意義為何,整理工商時報匯整一年來發生的重大財經事件,以史為鑑並展望未來。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將於明年2月在韓國生效,總統文在寅今天表示,將藉此擴大亞太地區市場,同時也認為韓國已透過貿易的力量躋身先進國行列。

因應氣候變遷是當前全球重大課題,其中,如何在穩定能源供應的過程進行能源結構調整,以及如何在維持經濟發展的目標下從事產業結構調整,是兩項重要挑戰,而二者之間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編者按: 疫情爆發後,各國因應在家上班上課,數位科技需求爆發性成長。2021教育創新國際年會以「台灣數位教育元年啟動, 2030教育新未來」為題,邀國內外產官學者分享。其中,教育部將投入4年200億推動「班班有網路,生生用平板」的政策成為與談的焦點話題。

行政院明年初將提出2050年淨零碳排路徑草案,國發會主委龔明鑫6日首度透露,會參考國際能源署(IEA)的指引,IEA的淨零路徑是2050年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約占70%,台灣也許比率沒有辦法那麼高,因為台灣地狹人稠,但恐怕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占比也要超過50%、60%以上,才能夠達到淨零碳排目標。

地方政府每兩年會重新規定公告地價,並作為地價稅的稅基,但現行公告地價遠低於市價,造成稅率過低,加劇囤房空置現象。

經濟評論家馬凱撰文指出,先進國家失業勞工潮築成民粹大軍,要求企業、資本回流,縮短甚至切斷供應鏈;川普挑起的美中經濟大戰引導市場走向分割等等,終於止息了卅年前開啟的一場革命。這個世界告別了空前未見的輝煌,迎在前途的,恐怕是一片黯淡。

環保署日前正式預告《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明文宣示台灣要在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並正式納入碳費機制,由環保署針對排碳大戶徵收碳費,台灣終於要正式啟動碳定價機制,對於減碳而言,是相當正面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