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的法律/ 用租稅抵減推動企業減碳

環保署日前正式預告《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明文宣示台灣要在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並正式納入碳費機制,由環保署針對排碳大戶徵收碳費,台灣終於要正式啟動碳定價機制,對於減碳而言,是相當正面的一步。

根據政府目前的規畫,主要是「短期碳費先行、長期檢討碳稅」,不過,財政部在減碳的道路上,應有能力扮演更為積極的角色,也許「碳稅」(或能源稅)是比碳費更好的做法,關鍵在於,財政部手中有不少有力的租稅工具,透過租稅抵減機制,對於企業減碳是更全面、更有效的「拉力」。

雖然環保署是環境保護的主管機關,不過觀察其執掌,其實比較偏向「防弊」角色,但就財政部而言,更可進一步發揮「興利」作用,未來國家低碳經濟的發展,財政部不能置身事外,在碳定價的制度上,長期而言,思考由財政部來主導,是更好的選擇。

對於企業而言,碳費已經箭在弦上,不能再幻想沒有溫室氣體減量管制,也不能再幻想不課碳費或碳稅、不能再幻想永遠低廉的電力與能源,企業必須做好「減碳」的心理準備。

從小至原物料、大至整個供應鏈,企業都要趕緊著手低碳轉型,包括原物料選擇、製程提升、減少汙染排放等面向都要大膽邁出腳步,才有助因應氣候變遷衝擊。

對政府而言,溫管法修法只是開始,後續還有很多事得做。減碳早已是世界趨勢,未來企業將會是「逐低碳而居」,然而台灣目前的低碳基礎建設嚴重不足,若再不迎頭趕上,無法盡快建構低碳投資環境,未來恐有一波出走潮。

像是美國推動在地製造,有許多州屬就祭出低碳電力誘因,爭取企業投資,在拜登政府推動的基礎建設中,電動車、乾淨能源是重要一塊;歐盟的碳邊境稅調整機制更無須多言,目的是要保護國內落實減碳的產業。

反觀國內,台灣目前在低碳基礎建設做得比較好的有兩塊,其一是能源轉型,其二是綠色金融。然而其餘包括交通、建築、農業等領域,現在看起來,仍顯得不夠積極。

在能源轉型方面,肯定政府付諸努力,但與歐洲國家相較已落後近20年,仍須努力追上腳步。

此外在金融面,國內金融業者對於減碳的認知充足,在綠色金融的意願及實務執行面,都已展開布局,台灣算是領先不少,樂見未來能出現更多元的綠色金融商品。

然而,在低碳運輸方面,環保署到了2020年還在補助七期燃油機車適用汰舊換新,導致燃油機車補助數量成長,遠超越電動機車,減碳形同走回頭路,環保署日前終於拍板,確定自2022年起全面停止補助七期燃油機車。

又以低碳建築來看,歐洲的都更、新建築都是減碳的重要環節,但台灣目前雖有綠建築標章,但相較於火熱的房市,低碳宅、節能宅仍不是主流,政府除了投資再生能源,對於建築、交通等領域,要更有決心。

(本文由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口述,記者翁至威採訪整理)

相關新聞

缺電危機引發社會關注,繼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日前呼籲「 核能 不是人類公敵」, 國民黨 立委與學者專家昨天宣布,將推動「核子反應器設施延役條例...
當沖降稅的第二次延長將於年底到期,第三次延長的呼聲已起,甚至有單位鼓吹當沖降稅的「常態化」、永久釋出租稅優惠,從此沒有到期煩惱。...
 兩岸開放觀光出現轉機,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稍早於「馬習二會」上釋出恢復兩岸旅遊交流善意後,大陸國台辦24日指出,陸方將採取積極措施,...
老幹、新枝加入陣容,潘俊榮掌舵,苗豐盛任監事會召集人,朝世代交替邁進  工業總會24日進行理監事改選,在現任理事長苗豐強不再續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