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候政府拿出產業發展藍圖

因應氣候變遷是當前全球重大課題,其中,如何在穩定能源供應的過程進行能源結構調整,以及如何在維持經濟發展的目標下從事產業結構調整,是兩項重要挑戰,而二者之間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能源結構調整方面,在現時政府二○二五非核家園政策下,二○二五年發電配比目標是燃氣占百分之五十、燃煤百分之卅、再生能源百分之廿;但與去年發電結構相比:燃氣占百分之卅五點七、燃煤百分之四十五、再生能源百分之五點五、核能百分之十一點二,顯見落差甚大。

尤其是在要大幅增加的燃氣發電,因為三、四、五接等各處天然氣接收站遇到重大環保爭議將使進度延宕,加上燃煤與燃油電廠淘汰、核電廠除役、再生能源建設落後等,促使台灣在未來持續處於供電不足的風險,對產業特別是號稱護國神山的半導體製造將產生重大衝擊。

台積電為例。日前傳出台積電將前往高雄煉油廠舊址投資六座晶圓廠,令人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投資將帶來當地的繁榮,憂的是電力的供應能否滿足晶圓廠長期的需要。

對於該項投資案所需水電,行政院掛保證:都已協調處理好了。據瞭解台積電高雄晶圓廠供電總需求一二六萬千瓦,電力來自興達電廠新增三座天然氣機組,該等機組裝置容量三九○萬千瓦,扣除淘汰四座燃煤機組二一○萬千瓦後有一八○萬千瓦的餘裕。因此表面上看,應可滿足台積電設廠所需。

但南部發電是台灣整體電網的一部分,並非電廠設於高雄就是高雄專屬專用。過去十年台灣用電增加百分之十四,北部電力不夠,仰賴中南部電力北送。高雄之外,未來新建台積電南科三奈米製程晶圓廠、竹科寶山二奈米晶圓廠均是耗電更大的設施。台積電用電於二○一七年突破一百億度,約占全台百分之五,估計二○二五年達百分之八,之後將更高。

政府即使對台積電特別厚愛,未來能保證穩定供電給台積電北中南各晶圓廠嗎?台積電外,還有華邦電、力積電、南亞科、聯電等晶圓大廠之新廠正加入或即將加入投產行列,政府能夠許半導體產業一個電力不缺的未來嗎?如果不能,產業將何去何從?

除了供電,台灣產業在未來要面對結構過於傾斜以及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產業消長的問題。台灣經濟發展倚賴出口,產品多元化是帶動出口成長主要因素。但近十餘年來出口集中度逐漸攀升,去年IC占總出口高達百分之卅六,創歷史新高。

傳統產業則相對萎縮;更值得注意的是IC出口中,大陸占了百分之六十一。出口產品和市場結構重度傾斜,隱藏高度不可預測的風險和削弱整體帶動成長的力量。

另外,各國致力於節能減碳會帶來產業消長,例如傳統汽車被電動車產業取代,石化與鋼鐵等產業減排與成本壓力升高,衝擊產業鏈等造成重大產業變遷,加上國際碳關稅的徵收將成為趨勢,各種挑戰紛至沓來,產業結構的調整迫在眉睫,政府不該積極盤點當前產業發展環境,拿出未來產業發展藍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