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配合2050淨零排放目標,台灣最快明年(2024年)下半年開徵「碳費」;台北市前環保局長劉銘龍也在臉書上提出自己對於碳費的看法;他提到,自己與英國學者J. Burke交換過意見,英國與能源減碳有關的稅制複雜,且高排碳產業皆納入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制度(UK ETS),台灣不能只看CCA優惠費率一角,至少提出到2030年碳費費率的上升趨勢,讓企業及早佈局準備。
政府啟動第二波組織改造,各部會的組改草案近期陸續進入立院初審,環保團體向多位立委遊說,訴求經濟部組織改造納入「水庫集水區管理局」。
2023年期房屋稅即將於5月開徵,值得留意的是,桃園、新竹、台中、台南等7縣市去年7月開始實施非自住住宅按差別稅率徵收,即囤房稅,今年繳稅時,計有25.27萬戶的囤房大戶稅額大增,平均每戶增加4982元;財政部透露,新北市、澎湖縣、台東縣等縣巿政府也可望跟進,最快明年開徵時陸續適用!
還稅於民、政府普發的6,000元才剛入帳,每年5月的綜所稅報稅季又跟著登場,不少民眾感嘆荷包才剛補上一些,又要變薄了,但今年綜合所得稅申報部分免稅額、扣除額均有調高,可減少一些繳稅上的負擔,尤其去年很多人獲得防疫險保險理賠金,依法無須計入基本所得額,不用擔心因此需要多繳稅金。
內政部長林右昌25日接受本報專訪透露,下一階段擬處理的房市問題是「虛坪改革方案」,尤其具社會高度共識的停車空間檢討,未購買車位的民眾可不用負擔車道公共設施,讓公設更合理化。但他也強調,政府不會訂定公設比例。
今年初剛立法通過的「氣候變遷因應法」,原規劃先實施碳費,之後再推動「溫室氣體總量管制及排放交易制度」,但日前蔡英文總統卻公開表示將加速設立碳排放交易所。有人說這是為因應「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讓國內業者可以購買價格較低的碳權,來抵減未來產品出口到歐盟時所需繳納的碳關稅。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
《平均地權條例》5項子法今(25)日預告,重點分別為建立檢舉獎金制度、私法人購買住宅許可項目和免經許可樣態,以及預售屋轉售限制將有例外條款與審核辦法。
台灣將成立碳權交易所,環保署昨(24)日表示,碳交所優先工作是協助企業向國外購買碳權,因應供應鏈碳中和要求,但國內碳交易不採「總量管制」,而採「自願減量」額度交易,創造產業減碳誘因。
環保署打造「減碳有價」環境,除針對製造業等排碳大戶徵收碳費外,對於非屬碳費課徵範圍的製造業及一般服務業、農業等,設計自願減量額度碳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