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賴總統內閣團隊已正式開始運作,社會關心政府財經政策走向,而經濟部與國發會由資深產業界人士主導最令人期待。大家都在看,民間企業「劍及履及」的管理模式,與「縮減成本」提升競爭力的特質,能否被導入公務系統,顛覆行政官僚「照章行事」的徐緩作風,重塑「有為有守」的嶄新政府。

我國通膨率自2022年升破2%,迄今已連續三年在2%以上,加以俄烏戰爭依舊,以巴衝突未歇,國際農工原料、原油行情震盪走高,一旦原物料行情大漲,在原物料悉數依靠進口的情況下,我國將無法倖免於輸入性通膨,從國際政局研判,川普或拜登不論誰在年底當選下一任美國總統,世界仍難太平,從現在算起,未來五年通膨仍將如影隨形。

歐洲議會選舉最新統計結果顯示,中間派雖仍取得最多席次,但民粹主義和極右派政黨大有斬獲,在法、德等國尤其明顯,法國總統馬克宏拋出解散國會震撼彈,提前舉行國會選舉,歐洲10日股匯債市全面重挫。接下來歐盟可能持續推動《歐洲晶片法》等法案,但在移民、氣候與環保政策方面可能面臨更大阻力。

台灣面臨能源短缺,已是不爭的事實,不僅已構成國內半導體業營運風險,全球晶片業也可能受到波及。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全球能源中心高級研究員 Joseph Webster 指出,台灣不僅面臨能源短缺,更面臨電力短缺。他告訴 CNBC:「台灣的電力短缺可能有礙全球半導體市場發展,供應出現干擾恐將波及全球產業。」

近期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產業大咖群聚,全台掀起AI旋風。「AI教父」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超微執行長蘇姿丰等人親自來台,也紛紛提出在台設廠、投資。經濟部長郭智輝昨(5)日到立法院備詢時說,預期2025年到2028年是AI成長爆發期,原本的2025能源配比目標「532」可能需要調整。

路透5日引述業界人士說法稱,日本將在2025年的新版能源政策中提高核電占比,藉此在需求增長和地緣政治情勢緊張的雙重挑戰下穩定電力供應。然而分析指出,核能容易受到公眾反對,而日本又面臨高度地震風險,提高核電占比的目標恐怕困難重重。

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於當地時間6月4日晚間,在社群平台X(原Twitter)發文,自行宣布在國會大選中勝選,取得第3個任期。他寫道,「人民連續第3度對『國家民主聯盟』(NDA、以莫迪所屬的「印度人民黨」為首的執政聯盟)表達信心!這是印度史上的歷史性壯舉。」

今年是「六四事件」35周年,北京提高社會維穩層級,天安門廣場仍須提前預約才能進入,天安門城樓則全天關閉。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區大型路口、天橋再現「看橋員」,並出現警察搭配「民兵」的崗哨組合,且在近年中共當局持續強化民防體系的背景下,民兵改著「迷彩軍服」上街,層級有所提高,頗受來往民眾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