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央行縮減國債購買規模 政策利率提高至0.25%
![](https://www.yucc.org.tw/sites/default/files/styles/width970/public/node/image/news/%E8%9E%A2%E5%B9%95%E6%93%B7%E5%8F%96%E7%95%AB%E9%9D%A2%202024-08-01%20134616.png?itok=XnOxJYDR)
日本銀行(央行)在7月31日召開的貨幣政策決定會議上敲定了一項方針,到2026年1~3月,把國債購買規模由目前的每月6萬億日元左右縮減至3萬億日圓。原則上,每季縮減約4000億日元,最終縮減至3萬億日元。同時,貨幣政策決策會議上決定再次升息,將原本為0〜0.1%的政策利率(無擔保隔夜拆借利率)提高至0.25%。這項政策從8月1日起開始實施。日本央行認為雖然3月解除了負利率政策,但由於工資上漲等原因,物價和經濟仍處於上升趨勢。
日本銀行在聲明中表示,從實現2%的物價目標的持續性和穩定性的角度出發,認為「調整金融寬鬆的力度是適當的」。如果未來經濟和物價按照日本銀行的預期發展,將「繼續提高政策利率,調整金融寬鬆的力道」。日本央行在負利率解除後,仍將短期利率誘導至0%左右的極低水準。此次將基準利率上調至0.25%,將回到雷曼危機之後的2008年12月(0.3%左右)以來的水準。
日本央行繼3月之後啟動進一步升息,是因為通貨膨脹率仍高於2%的目標,且處於上升趨勢。 6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生鮮食品除外)與去年同期相比上漲了2.6%,連續27個月超過2%。日本銀行在同時發布的7月《經濟和物價形勢展望報告》中維持了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不包括生鮮食品)將在2026年度前後保持在2%左右的增長率的預期。具體來看,2024年度為2.5%,2025年度為2.1%,2026年度為1.9%。
![]() |
日本央行總裁植田和男在6月會議後的記者會上指出,如果物價像日本央行預測的那樣繼續上漲,「將上調基準利率,調整貨幣寬鬆程度」。即使在3月解除負利率後,日本經濟仍維持提高工資等措施帶來的物價上行壓力。如果通膨率持續維持在2%左右,日本央行會考慮在中期內進一步升息。
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央行於1999年採取零利率政策,在很長時間裏實行超低利率政策。作為長期寬鬆的副作用而産生了日圓貶值。 2024年4月底,日圓兌美元一度貶值至1美元兌160日圓,創1990年4月以來的最低水準。歷史性的日圓貶值水準也成為推動日本央行轉向貨幣政策正常化的因素。
對於家庭來説,利率的提高有好壞兩個面向。負利率解除後,超大型銀行和地方銀行時隔16年首次提高了活期存款利率。如果房屋貸款利率上升,將産生負面影響,但從家庭整體來看,存款額超過貸款,日本央行相關人士表示「(進一步加息)對家庭整體來説是有利的」。 另一方面,對於背負巨額債務的政府部門來誣,利率上升將成為加大財政重建壓力的因素。在這次再次升息的決定中,日本央行有9名政策委員會委員中的2人表示反對。
延伸閱讀1:日銀升息如何衝擊國際金融市場?
日本銀行(央行)7月31日宣布提高基準利率至0.25%,並將每月購買日本公債金額從6兆日圓減半為3兆日圓,展現日銀緊縮貨幣政策決心。由於美國聯準會(Fed)即將降息,因此日銀升息之舉將縮小美、日利率差距,且可能引發國際匯市動盪。
日本6月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比去年同期上升2.6%,是連續第27個月高於2%目標,符合升息條件。日銀在聲明中也指出,「日銀為達成物價持久且穩定維持在2%目標,因而判斷調整貨幣政策寬鬆程度應屬適當。金融情勢依然寬鬆,將繼續強力支持經濟活動」。
但反過來看,日本第1季家庭消費疲軟,經濟出現負成長;另外,升息之後可能帶動日圓升值,對日本出口不利,尤其目前日本與中國大陸之間的出口競爭高度激烈,這將使日本經濟成長更加危險。
國際市場最關注的,則是日銀升息對日圓匯率的影響。今年上半年美元/日圓強勁升值,主因美、日利率差距過大。現在日銀可能漸進升息,而Fed也將逐步降息,使利差逐漸縮小,帶動日圓進一步走強,且可能開始終結美元/日圓套利交易。這當然還須假以時日,但匯市交易商可能加速拋售其他套利交易的熱門貨幣,引發市場動盪。
其次,日銀10年來持續大買日本公債,壓低殖利率,促使法人資金逃離日本,轉向外國股票及公債,為美國資產價格上漲提供一臂之力;現在日銀宣布將每月公債購買金額減半,將帶動日債殖利率升高,可能引發日資回流,進一步推升日圓。之前日銀2021年曾調整殖利率曲線管控(YCC)政策,並未使日本投資機構減碼外國資產部位;但現在日銀雙管齊下,展現緊縮決心,對國際市場的衝擊與之前將不可同日而語。
再者,儘管外匯市場之前就預期日銀將緊縮信用,使過去一周來日圓兌美元匯率已大幅升值。不過由於避險基金仍持有龐大日圓空單部位,現在日銀升息且減購公債,加上市普遍預期Fed降息在望,因此可能使避險基金回補日圓空單,並於未來幾日測試150關卡;如果日本散戶投資人決定減碼美國股票及套利交易部位,將這些資金兌回日圓,日圓升值動能將更強。
一些華爾街人士也將上周日圓急速反彈,以及美國科技股重挫聯想在一起。理論上並不排除這種可能性,因為日圓是國際套利交易的主要融資貨幣,投資人以低利率借入日圓,轉而投入其他殖利率更高的市場;再者,放空日圓一直是近月來相當普遍的外匯操作策略。因此當日圓驟然升值,套利交易與放空日圓雙雙受傷,迫使投資機構必須拋出之前靠借入日圓所買進的科技股,來償還日圓債務,或者是直接賣出科技股,來彌補放空日圓的損失。
不過目前為止,並沒有堅實的證據證明投資機構之前曾借入日圓來買進科技股,或者是賣出科技股來彌補匯兌損失。據三菱日聯銀行專家指出,上周日圓套利交易的確開始逆轉,而墨西哥披索、美元及其他拉美貨幣等套利目標賣壓沈重;但科技股的融資部位是否的確由日圓挹注,目前仍不得而知。
另外就短期來看,目前日本公債殖利率比大部分其他國家的殖利率仍大幅偏低,利差足以使日本投資機構繼續持有外國資產;而且日銀實施量化緊縮(QT),將使日本債市的需求下降,可能導致日本公債下跌,從而促使日本投資機構先賣出日債,等到殖利率大幅上升之後,再買進日債。如此一來,短期內QT反而先引發反效果,對日圓短期走勢可能不利。
延伸閱讀2:工商社論/日銀升息步步為營 日圓走勢仍存變數
日本銀行(央行,簡稱日銀)7月31日如預期升息,政策利率上調到0.25%,同時公布縮減收購日本公債的計畫。除了考量物價,「阻貶日圓」更是日銀3月結束負利率後進一步升息的主因。此一決策公布後,日圓出現「先升後跌再升」的劇烈震盪走勢,顯示投資人多空拉鋸,日銀能否順利扭轉日圓長期走貶的趨勢,仍待觀察。
日銀此次再度升息0.15個百分點,有專家認為「升幅」不夠鷹,仍難以有效縮減日本和美國等其他主要國家的利差,且日銀計劃每季縮減購債的規模,也低於預期,進一步限縮了日銀升息的鷹派程度。不過,也有專家認為至少日銀「不鴿」了,未來勢將持續升息,可望助攻日圓升勢。
除了觀察日銀由鴿轉鷹的力度,國際市場也時刻緊盯美國這隻「真老鷹」轉鴿的進程。特別是日圓匯價很難避免受美元走勢影響,單靠日銀貨幣政策獨木難撐大樑,更不足以扭轉日圓長期走勢,因此,日銀除必須更鷹派、下手更重外,美國聯準會(Fed)政策方向轉變及其力度,也攸關日圓後續走勢。
回顧這波日圓貶勢是從2021年底開始,統計自2021年12月至今年6月底,日圓從113.62日圓跌至157.93日圓,貶值幅度高達28%;日圓對歐元也下跌24%。同一期間內,人民幣、新台幣和韓元對美元跌幅約12%~14%,日圓雙倍於其它亞幣的貶值速度,確實可說是怵目驚心。
日圓表現弱勢積重難返,日銀想要力挽狂瀾並非易事。最主要的原因是,造成日圓貶值的因素錯綜複雜,除了日本長期低利政策與美元等外幣產生的高利差,日本經濟基本面其實也未見強勁好轉,日圓之所以可在7月10日跌至162日圓後出現一波反彈,最大的利多其實就是跌深,而非日圓走勢出現轉折。
如果要治急病,下猛藥確實是一招,但若要解決宿疾,重點還是調理身體、必須一步一步來。日銀貨幣政策也是如此,短期採取鷹派措施或大動作干預,或有可能讓日圓短暫止跌回升,但長期日圓若要擺脫弱勢,終究還是要回到日本的經濟基本面,不可能僅靠升息這帖特效藥。
就經濟成長動能來看,日圓先前大幅貶值推升了進口價格,但觀察日本消費及投資需求仍低;比較正面的數據,是薪資上漲及汽車產線恢復正常運作,有助提振日本經濟成長動能回升。儘管如此,包括台灣央行在內的主要機構,都預期今年日本經濟成長率約僅0.8%,明年可能也只有1.1%。
至於物價方面,日本今年5月起陸續終止對電費及瓦斯費的補助,並提高再生能源附加費,但食品類價格漲幅有放緩之勢,主要機構預測今年日本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增幅約2.4%、明年推估為2.2%,即日本目前看似已走出通縮陰霾,但也還不到日銀必須強力升息抑制通膨的地步。
特別是國際市場政經變數仍多,日銀推動貨幣政策持續正常化的時程和其效果,也難免受到外在環境干擾或抵銷,例如美國和歐洲的貨幣政策目前看來都仍保守且具不確定性,若主要央行政策走向持續分歧,勢必影響國際資金流向,進而導致全球匯率大幅波動。
此外,中美角力及地緣政治風險升溫,也難免對跨境貿易、資本及勞工技術等流動產生更多限制,加劇全球經濟零碎化發展。今年11月5日的美國總統大選結果更將對全球政經發展帶來關鍵影響,主要是美國經貿政策如果轉變,除了衝擊相關產業營運,勢必也會影響全球經貿發展。
像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近日數度強調,希望美元貶值以提高美國外銷競爭力,更直言強勢美元對美國製造商和其他人來說是「災難」。美元匯價和美國貨幣政策當然並非川普說了就算數,但由此也可見國際匯市的變數眾多、暗潮洶湧。
更何況,國際資金流動速度較過往更快、金額也更大,加上投機資金的自主性更甚過往,投資管道又愈來愈多元,央行貨幣政策和傳統利差對引導匯率的有效性已逐步弱化。以日銀為例,政策力度不足難讓日圓振衰起敝,過度下猛藥又恐有反效果,只能選擇步步為營、且戰且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