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30落幕 承諾提高氣候調適融資 化石燃料未納入協議主文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30次締約方會議(COP30)在巴西貝倫舉行,近200個與會國代表在延長協商後,於當地時間11月22日正式落幕。本次大會敲定長達八頁的《全球共同努力》(mutirão)宣言,試圖在各國分歧的態度中尋求折衷。
這項最終協議承諾提高供開發中國家適應氣候變遷的調適融資額,並設立新的全球森林投資機制,但未直接提及化石燃料的淘汰路線圖,讓外界普遍認為這是產油國取得重大勝利。多數與會外交官和氣候活躍人士均坦承,這是在各國高度分歧下達成的方案,讓多方感到挫敗,但也聊勝於無。
氣候調適與資金承諾
在氣候調適與資金方面,COP30 達成多項共識。協議呼籲富裕國家在 2035年前將供窮國適應氣候變遷的融資金額提高兩倍,以保護這些國家免受海平面上升、熱浪、乾旱、水災與風暴等氣候變遷帶來的威脅。然而,協議並未明確說明官方和私人部門的具體出資比例。
此外,大會計劃設立「全球執行加速器」,由各國自願參與,致力於將全球氣溫升溫維持在《巴黎協定》所設定的攝氏1.5度之內。在森林資源保護方面,巴西宣布啟動「熱帶森林永續基金」(TFFF)計畫,作為一個新的全球投資工具,以獎勵保護其森林資源的國家。同時,國際貿易領域也首次被納入協議,並將在氣候架構下展開為期三年的對話,以應對不斷增加的貿易壁壘可能限制潔淨科技應用的擔憂。
化石燃料議題的重大分歧
關於全球能源轉型,特別是化石燃料的未來,是本次會議中分歧最大的議題。最終的《全球共同努力》宣言並未提出加強抑制溫室氣體排放或處理化石燃料的具體計畫,也沒有納入各國應如何減少依賴化石燃料的路線圖。
歐盟等約80國原本力推一個包含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路線圖」協議,但受到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等主要產油大國的反對,相關字眼最終未能出現在協議文本中。最終的協議只是重申了2023年杜拜COP28的共識,即全球應逐步轉型、遠離化石燃料,並呼籲各國在「自願性」的基礎上,合作減少碳排放,以把全球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較工業化前水準高攝氏1.5度以內。
不過,在會外,英國、法國、德國、挪威、加拿大、日本和哈薩克等國仍簽署獨立聲明,承諾讓其化石燃料產業在甲烷排放上實現接近零排放。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執行秘書史蒂爾承認這份協議有許多令人失望的地方,但仍表示各國經過一年來的紛歧後仍能走在一起。
本次 COP30 最終協議的關鍵項目摘要如下表所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