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大戰/電動車 地緣政治新競局

電動車可能成為繼半導體之後,下一個地緣政治戰場。」法國外貿銀行首席亞太經濟學家艾雷洛(Alicia Garcia Herrero)說。今年上半年,電動車成為歐美與中國大陸的角力戰場。美國總統拜登率先出手,針對中國七大關鍵產業加徵懲罰性關稅,其中電動車增加稅率幅度高,一口氣增加4倍至102.5%。下半年歐美更加重力道:歐盟6月12日宣布7月起對陸製電動車加徵額外關稅,自目前的10%稅率調升至最高48%。

解構電動車 中國大陸主宰關鍵元件 製表/洪欣慈、許珮絨 圖/聯合報提供

解構電動車 中國大陸主宰關鍵元件 製表/洪欣慈、許珮絨 圖/聯合報提供

美中電動車產業競逐激烈,電動車先驅特斯拉(Tesla)持續稱霸美國電動車市場,擁技術與量能優勢,從高價搶攻平價、擴大版圖;中國大陸的電動車滲透率居全球之冠,更是電動車相關廠商的殺戮戰場:比亞迪、蔚來、小鵬、長安、理想、吉利廝殺搶市,並在電池、系統、馬達、鋰鎳鈷錳等材料領域具備優勢。

歐洲則有老牌車廠德國BMW、賓士、福斯和奧迪爭相因應減排政策啟動轉型,並有英飛凌、意法半導體、恩智浦三大車用半導體支柱。日韓政府全力政策扶植零組件出口、充電站技術與材料出口。東協各國力爭成為汽車生產樞紐。

台灣如今則以台積領軍的半導體產業晶圓代工、IC設計,及各大零組件、電池、系統、材料廠,與各國爭搶核心技術與系統出口商機。

電動車核心「三電」系統:電池、電機、電控,電池與電機幾乎是大陸擅場,電池的市占率超過6成外,電機馬達最關鍵的稀土儲量、開採與精煉也幾乎掌握在中國手中;電控系統則由歐美居主導地位。

歐美靠懲罰性關稅抵擋中國電動車進口,但新戰局靠懲罰性關稅恐只擋得了一時,想勝出,還得靠關鍵元件才能坐穩電動車戰略地位。


延伸閱讀1

全球化正分崩離析?從歐盟對陸製電動車下重手可見一斑

全球貿易戰正甚囂塵上。歐盟12日下重手,對來自中國大陸的電動車祭出最高可達50%的關稅,在這之前,土耳其與美國也加徵類似關稅,在在顯示所謂的「脫鉤」絕非空穴來風。

道瓊社報導,隨美、中升高敵對情勢,使這全球前兩大經濟重新評估數十年來盤根錯節的經貿關係,引發全球化正改頭換面的疑慮。全球化不僅壓低物價,也帶動跨國企業成長。

Gavekal Research分析師謝艷梅在客戶報告中寫道,歐盟對多家中國大陸車廠加徵17%~38%不等的關稅,以保障歐洲車廠因應廉價陸製電動車來襲。這背後的概念是限制競爭,給予歐洲企業迎頭趕上的機會。

中國大陸是電動車產業的領先者,歐盟每賣出五輛電動車,就有一輛來自大陸;另外半壁江山則由特斯拉、雷諾、寶馬(BMW)瓜分,謝艷梅說,直到目前為止,這類車廠享有東、西方帶來的好處,在中國大陸可觸及創新的電動車供應鏈和低廉的成本,在歐洲又有完善的經銷與服務網絡、品牌辨識度、及客戶基礎,而大陸的對手才剛開始在當地組裝車輛。

歐盟祭出的關稅,可能讓生產與貿易流動的版圖重劃,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陸企已開始將生產轉移到歐洲,投資新的廠房或組成合資企業。例如,比亞迪正在興建匈牙利工廠,預計2026年投入營運。陸企也正在重新塑造一部分在歐洲的電動車生態系,範圍涵蓋電池與零組件。

結果便是,陸企可能為了規避關稅,在歐洲生產車輛,但這些車將只會在當地販售。謝艷梅表示,歐洲較高的生產成本,意味著在大陸等市場將缺乏價格競爭力。而這種在地化的趨勢,不太可能在美國發酵,華府已加強對任何大陸投資的控管,透過出口限制與關稅等手段,力圖限制大陸進入國內電動車產業。

福特已被迫縮減與寧德時代合作的35億美元電池廠計畫。在6月上旬,美國國會議員也呼籲禁止寧德時代等大陸電池供應商,因供應鏈有強迫勞動情事,而寧德時代否認這項指控。

北京不會坐以待斃。謝艷梅預期,大陸將祭出同等的關稅回應歐盟,可能鎖定歐洲豪華車廠。據Bernstein分析師尤尼斯.李引述大陸商務部官員的說法,北京可能把歐洲大排量車款的關稅,從15%提高到25%。她說,各家公司所受到的衝擊不一。在2023年,BMW在大陸的掛牌數約有13%為進口車、賓士則為20%、福斯集團與BMW集團則幾乎全為進口車,恐受到更嚴重的衝擊。

謝艷梅認為,欲插旗大陸市場的外國車廠,勢必要透過合資企業或大陸本地的供應鏈,類似福斯、BMW、雷諾、特斯拉目前的安排。到頭來,全球汽車產業可能分為三大集團,對全球化進行改造,所造成的衝擊將遠超汽車製造的範圍。其中一個後果是推高產品價格,不利於抗通膨的持久戰。


延伸閱讀2

日本對加徵中國EV關稅態度慎重

     美歐正在對中國的純電動車(EV)投出嚴厲的目光。認為以中國政府補貼為支撐,正在以不合理的低價銷售,決定提高進口關稅。中國對此表示反對,並提到了反制措施。日本將與美歐的態度保持距離,同時探索在尖端能源領域不依賴特定國家的道路。 

      「我們承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多展開合作,以解決重要領域的全球産能過剩」,七國集團(G7)峰會在6月14日通過的首腦宣言中,明確寫入了應對産能過剩。雖然沒有直接提及,但對不透明的補貼和稅收優惠導致的中國産品産能過剩正在扭曲市場競爭表現出警惕。 

      在峰會舉行前的6月12日,歐盟(EU)的執行機構歐盟委員會(EU)表示,將從7月開始對中國製造的EV加徵最高38.1%的額外關稅。歐盟委員會從2023年起對低價銷售背後的補貼展開調查,認為中國在整個供應鏈提供不正當支持。 

 

      對於中國EV,美國拜登政府也公佈了從8月開始將關稅提高到現行水準4倍(100%)的方案。不僅是EV,加稅還將涉及光伏面板、半導體、鋼鐵和鋁等物資。 拜登政府一直認為中國的産能過剩構成問題。此次提高關稅是基於川普前政府時期拋出的「貿易法301條款」。美國正處於拜登和川普兩大陣營在11月大選前圍繞保護主義政策展開競爭的局面。而在歐洲,在截至6月9日的歐洲議會選舉中,極右翼和右翼的疑歐派明顯壯大,本國優先的內向趨勢正在加強。 

      對於美歐的做法,中國表示反對。中國商務部就歐盟提高關稅發表發言人談話,稱「歐方罔顧事實和世貿組織規則,無視中方多次強烈反對,不顧多個歐盟成員國政府、産業界的呼籲和勸阻,一意孤行,中方對此高度關切、強烈不滿,中國産業界對此深感失望、堅決反對」。 6月13日中國商務部發言人提及對歐洲産乳製品等補貼啟動調查。 

      日本的立場與對中國EV採取嚴厲態度的美歐有所不同。 EV在日本新車銷售中所佔的比率僅為2%左右,日本經濟産業省高官表示「目前還不到要控訴本國産業損失的程度」。 

      中日兩國在地理位置上靠近,從大企業到中小企業,雙方的交易很多。作為貿易對像不容忽視,很難採取關稅等貿易措施。普華永道諮詢公司(PwCconsulting)的高級經濟學家薗田直孝表示,「提高關稅容易招致對方國家的報復,進而導致事態升級。為了保護日本産業,提高關稅是否正確存在疑問」。 

      不過,日本也「不能對中國的過剩産能視而不見」(另一位經濟産業省官員)。在去碳化不可或缺的太陽能和風能等再生能源領域,可能會出現利害關係交織的情況。 

 

      中國將EV、鋰離子電池和太陽能發電相關産品定位為「新三樣」,正在加強支援。出口額在最近3年間增加至4倍。日本在電池和發電設備方面也依賴中國。在今後可望普及的超薄新一代光電面板和海上風力發電領域,日本國內製造商將加強生産,但將警惕中國企業的追趕。日本將透過就重啟談判達成協定的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FTA)和WTO等國際經濟框架,向中國施加壓力,要求中國改變不公平的行為。 

      圍繞著重要物資,G7不僅在價格方面,還致力於制定重視供應可持續性和可靠性的補貼和政府採購的共同規則達成共識。此舉意在重視戰略領域的公正規則,培育本國産業,加強志同道合國家之間的供應鏈聯絡。

 

相關新聞

美國總統川普週二 (29 日) 在密西根州發表就職 100 天演說,宣告自己是歷來百日開局「最成功」的總統。他強調,這是「很多很多人」...
加拿大 總理卡尼領導的自由黨在廿八日的聯邦大選獲勝,可望拿下國會一六八席繼續執政,但離單獨過半仍差四席。卡尼在勝選演說表示, 美國 總統...
2025年4月28日,一個原本尋常的週一中午過後,西班牙與葡萄牙突然陷入了一場近年來歐洲最嚴重的大規模停電,...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23日在中國代表傅聰主持下,召開「單邊主義和霸凌行徑對國際關係的衝擊」的阿里亞模式(Arria-Formula)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