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英士:林務局不可帶頭漂綠

原住民與自然同在,《生物多樣性公約》闡明:依照國家立法,尊重、保存和維持原住民和地方社區體現傳統生活方式而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持久使用相關的知識、創新和做法並促進其廣泛應用,由此等知識、創新和做法的擁有者認可和參與其事並鼓勵公平地分享因利用此等知識、創新和做法而獲得的惠益。原住民之於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角色,以及必須公平分享自然惠益,顯然尚未成為政府的關注重點。

去年12月生物多樣性公約批准之《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即2030全球目標),期望依照《巴黎氣候協定》之經驗,敦促公私部門每年投資至少2000億美元用於多樣性目標實現。

「投資自然」口號美則美矣,但在許多地方已成為驅趕、壓迫原住民和地方社會的完美理由,因為在殖民國家與現代化的進程當中,許多孕育生物多樣性的土地,不管是使用、管理或是所有權,都未考慮到原住民的處遇。收歸國有,簡單且暴力,是統治者的特權,放諸台灣以及世界多處皆然,也因此在「投資自然」倡議背後,原住民權利、人權視野與政府監管非常重要。

以「投資自然」為名迫害原住民人權情況有多嚴重?2月底英國《衛報》披露巴西右翼前總統波索納洛投資雨林政策遺毒,在地方政府疏於監管下,數萬名非法礦工湧入巴西北部亞馬遜雨林內的亞諾馬米原住民領地,伴隨著盜採、盜伐、盜獵與新冠病毒傳染,提煉黃金造成的土壤與水體汞汙染,當地衛生情況急遽惡化,迫使巴西環境部從中央派遣名為特別檢查隊的軍事單位取代地方警力前往執法。

在遙遠的彼方,這些壓迫雨林原住民的惡行,在腐敗的地方監管系統默許下,以投資自然、協助原住民就業(非法採礦)、潮流的ESG話術包裝。也因此,有意義的外部監管,符合投資自然內涵,以及與生物多樣性、原住民人權影響具體連結的有效監管,才是重中之重。

投資自然必須要有制度配合,目前農委會「接受捐款執行認養植護樹與野生動物保育作業要點」收受企業捐贈,卻不管是否有「外加性」、得以確實有利於生物多樣性、是否可以惠益原住民的做法,實可謂為德不卒,且有政府帶頭漂綠之嫌。目前林務局積極推動之林業多元生產、殘餘木料運用,亦缺少惠益共享與生物多樣性的監管機制。

凡此作為,在在顯示政府對於生物多樣性及原住民惠益的體察不夠,導致說多做少,淪為企業公關的助手還洋洋得意。著手建立投資自然、納入原住民視野及參與的監管體系,是林務局的當務之急。

(作者謝英士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鄭佾展為副祕書長)

相關新聞

減碳 新目標將較基準年少35~40% 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三次委員會議23日登場,為和世界同步接軌,總統賴清德將宣布2032、...
川普在就職演說裡針對汽車產業,承諾讓美國再次成為汽車生產大國; 國內汽車零組件相關產業已經做好應變準備,認為與美國車廠間的生意不受影響,...
勞動部21日宣布,完成每三年一次勞保費率及財務精算作業,最新精算結果顯示,在政府已連續六年撥補勞保基金總計3,870億元下,在投資報酬率4...
立法院會在歷經跨日的不斷電表決後,終於在今天三讀通過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 歲出原編列約新台幣3兆132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