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議題/甲烷減排 憂3漏洞

                        全球逾百國承諾二○三○年前減排甲烷三成,但國內天然氣管線等甲烷排放卻未長期監測。

甲烷排放量是僅次於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造成暖化的能力是二氧化碳數十倍;台灣自稱甲烷排放量僅占全國溫室氣體百分之一點六七,但中研院地球科學所兼任研究員汪中和指出,全台超過廿個泥火山、八十多處濕地及三點五萬公里以上的天然氣管線,都可能是洩漏甲烷來源,政府未嚴格長期監測恐成無人管的「黑洞」,不利台灣跟上國際甲烷減排腳步。

汪中和表示,過去全球較少重視甲烷造成的溫室效應問題,美國與歐盟近來發現漏洞並想辦法彌補,即使台灣不想碰這個燙手山芋,但隨著近百國承諾二○三○年前甲烷要減排三成,國內仍應積極面對解決。

汪中和建議,天然氣管線的甲烷洩漏應由業者防制與監測,環保署則要善盡監督責任,因為管線洩漏甲烷不只牽涉溫室效應議題,若短時間高濃度噴發甚至會引發安全風險;美國官方統計,天然氣供應鏈洩漏率約百分之二至三,以波士頓為例,一二五六公里道路就有三三五六個甲烷洩漏點位。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謝英士也說,台灣天然氣發電未來占比將高達五成,但政府並未說明天然氣接收、儲存、輸送等過程中,如何確保減少甲烷洩漏量,政府、供應商及航運業者都應分擔責任,對於降低甲烷排放政策才能做更全面思考。

謝英士說,目前台灣甲烷排放計算方式也不夠透明,如天然氣部分應納入整個供應鏈的洩漏量,即使開採端或運送端在國外,但國際減碳工作已經不分你我,政府應該調整觀念。

至於泥火山或濕地所排放的甲烷,汪中和說,雖然這些多數位於空曠、人口密集度低的地區,擴散出來易遭大氣環境稀釋,但仍屬於甲烷排放源之一,環保署應加強監測、蒐集數據,建立更完整的國家基礎環境資料。

相關新聞

因應 AI 資通訊產業用電快速攀升,為確保相關能源設施可採用高效率設備,經濟部依據《能源管理法》第16條之授權,修正三項子法規定包括《...
壽險公會正在討論壽險公司匯率會計調整四個方案,預計11月送交金管會,這些方案皆違反國際會計原則,且大部分方案將原本要公允評價的匯率損益,...
台中市梧棲區養豬場爆發非洲豬瘟疫情,重創產業,禁宰令延長至15天,從豬農到豬肉攤商,甚至小吃店全遭受衝擊,紛紛停業;雖僅會在豬隻之間傳播,...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